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讀完一本書很容易,但要讀透一本書你需要:《如何閱讀一本書》

圖片
這本書有點尷尬的地方在於,對一個初學者來講太過難啃,但對有一定閱讀經驗的人,很容易會想:我看了這麼多書,還有需要學怎麼看書嗎? 看完本書後我有了答案,不管你是初學者或是老手,這本書都是你必須看2次的好書,不過我建議還是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再來看。 就像講笑話一樣,如果一個笑話連想都不用想,像呼吸一樣理所當然,保證沒人覺得好笑。但太峰迴路轉的笑話,讓人找不到笑點也不是成功的笑話。一個好的笑話會與聽眾的理解保持一小段的距離,才能把笑點傳達出去。 閱讀也是一樣,一本適合你的書應該是領先你一小段,才能傳達它要表示的事物。 你可能會想,既然如此,為什麼你又推薦初學者看呢? 這本書厲害之處在於,他用拆解任何一本天書的規格,用最簡單的方式講給你聽,而大部分的書都是寫給普羅大眾看的,所以看得懂天書,其他就是小菜一碟。 這本書架構跟你學生時期的教科書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有重點整理跟練習題),所以你照著讀過一次後,閱讀功力一定大幅進步,再看第二次時應該已經可以理解這本書了。 反正你終究要看書的,趁早把技能養成其實也很好。 我試著整理一些不用看完這本書,也能在閱讀時運用的知識,相對這本書的知識量來說,只能算九牛一毛,不過保證讓你看完也會有所收獲。 這本書將閱讀的層次分成四個部分: ①基礎閱讀:基本上國中畢業了都具備這項能力。 ②檢視閱讀:簡單說就是在開始認真看書前把書翻過一次,目錄看過一次。別小看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幫你過濾出需要認真看的書,看完後自己提出4個問題: ❶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說什麼? ❷作者怎麼詮釋上面的知識? ❸這本書是全部有道理,還是只有部分有道理? ➍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記住上面這四個問題,這是在第三部分分析閱讀的基礎。 ③分析閱讀:這本書用了最多篇幅的章節在講這個技能,整體而言分三個部分: ❶判斷這本書在說什麼:包含這本書的分類,每個章節試著用幾句自己的話,說明作者的主旨。 ❷針對書裡所說發問:提出問題後在書裡尋求解答,哪些是作者有解答,哪些是沒解答的,還有一些是從作者的話語推敲他的態度的。 ❸評論這本書:光是了解還不夠,只有能評斷這本書,才能算是讀透了。但要確定自己清楚了解作者的論點才能提出批評,也別落入爭強好辯的境地。 從上面我們看得出來,要完成一次分析閱讀,花費的時間可能是數十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定要藉由檢視閱讀篩選出最值得讀的書,才開始進行。 ④主題閱讀:在某個主...

讀完一本書很容易,但要讀透一本書你需要:《如何閱讀一本書》

圖片
這本書有點尷尬的地方在於,對一個初學者來講太過難啃,但對有一定閱讀經驗的人,很容易會想:我看了這麼多書,還有需要學怎麼看書嗎? 看完本書後我有了答案,不管你是初學者或是老手,這本書都是你必須看2次的好書,不過我建議還是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再來看。 就像講笑話一樣,如果一個笑話連想都不用想,像呼吸一樣理所當然,保證沒人覺得好笑。但太峰迴路轉的笑話,讓人找不到笑點也不是成功的笑話。一個好的笑話會與聽眾的理解保持一小段的距離,才能把笑點傳達出去。 閱讀也是一樣,一本適合你的書應該是領先你一小段,才能傳達它要表示的事物。 你可能會想,既然如此,為什麼你又推薦初學者看呢? 這本書厲害之處在於,他用拆解任何一本天書的規格,用最簡單的方式講給你聽,而大部分的書都是寫給普羅大眾看的,所以看得懂天書,其他就是小菜一碟。 這本書架構跟你學生時期的教科書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有重點整理跟練習題),所以你照著讀過一次後,閱讀功力一定大幅進步,再看第二次時應該已經可以理解這本書了。 反正你終究要看書的,趁早把技能養成其實也很好。 我試著整理一些不用看完這本書,也能在閱讀時運用的知識,相對這本書的知識量來說,只能算九牛一毛,不過保證讓你看完也會有所收獲。 這本書將閱讀的層次分成四個部分: ①基礎閱讀:基本上國中畢業了都具備這項能力。 ②檢視閱讀:簡單說就是在開始認真看書前把書翻過一次,目錄看過一次。別小看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幫你過濾出需要認真看的書,看完後自己提出4個問題: ❶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說什麼? ❷作者怎麼詮釋上面的知識? ❸這本書是全部有道理,還是只有部分有道理? ➍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記住上面這四個問題,這是在第三部分分析閱讀的基礎。 ③分析閱讀:這本書用了最多篇幅的章節在講這個技能,整體而言分三個部分: ❶判斷這本書在說什麼:包含這本書的分類,每個章節試著用幾句自己的話,說明作者的主旨。 ❷針對書裡所說發問:提出問題後在書裡尋求解答,哪些是作者有解答,哪些是沒解答的,還有一些是從作者的話語推敲他的態度的。 ❸評論這本書:光是了解還不夠,只有能評斷這本書,才能算是讀透了。但要確定自己清楚了解作者的論點才能提出批評,也別落入爭強好辯的境地。 從上面我們看得出來,要完成一次分析閱讀,花費的時間可能是數十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定要藉由檢視閱讀篩選出最值得讀的書,才開始進行。 ④主題閱讀:在某個主...

不好玩的遊戲盡早退坑,以免賠上你的人生

以前露營充氣床墊太舊漏風了,常常在床上睡醒就變地上。貼了修補膠帶後通常會好一點,至少當天可以在床上醒來,所以我都隨身攜帶膠帶跟修補工具。 後來終於還是受不了了,就把充氣床墊換掉。但膠帶還是隨身帶著,心安。帶了幾次,發現根本也用不到後來就懶得帶了。 只是我越想越不對勁,剛換新床墊時每次必帶,但其實那時是最不容易壞的;反而現在用了十幾次,怎麼說也比新床墊危險,不過睡在地上的不適感已經比較模糊了,也就想修補工具可帶可不帶。 我才發現,我們總是會記得比較近的事故、淡化比較久的事,換句話說,我們判斷常常是基於情感,並不是理性。 有沒有很熟悉,我們在股市也常有這種毛病,高點時完全沒在怕風險,但一旦跌下來馬上採取「避險」、「斷然處置」,明明前後時間不到一個月,突然那個買到賺到的標的變天天都便宜。 最尷尬的是,如果一避險後,股價卻上漲了,明明是要避險的,現在卻像個下錯站的乘客。 短期交易者一定常常有上面這些困擾,買對方向高興一天,再來滿腦子都是什麼時候該下車;看錯方向煩惱要認錯或攤平,但不管你選了哪一個,都還有50%機率看錯,最後股票的回憶都充滿了懊悔與挫折。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推廣長期投資,人生還有很多其他事情好做,但你的時間只有一份。 舉例來說,我之前玩過一款遊戲叫荒野亂鬥,還曾打進台灣前一百名,不過後來連線有問題、玩家素質也滿差的(國中甚至國小生很多),常常玩得一肚子火。 理性的考量來說,如果一款遊戲玩下去沒辦法紓壓,當然是該退坑,但投入得太多就很難抽身,但現在退坑一年左右真的覺得人生快樂很多,只後悔怎麼沒快點退。 用遊戲比喻大家都懂,現在也沒有哪款手遊可以讓你玩個五六年的,所以大家都退過坑,退完常常會承認,至少某一段期間只是在浪費時間。 但回到股市,好像就沒這麼好懂了,至少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喊虧錢,每天跟著股市七上八下的,但一直無法認清,有些人是那塊料,但自己不是。 其實股市還比遊戲單純很多呢,遊戲就是要買快樂,如果還能賺錢最好,能力範圍內課點金倒也無傷大雅;而股市就只有一個目的:賺錢,這裡指的是賺到比市場平均或更高的報酬,如果達不成這個目的,其他也不用多說了。 如果你是短期交易者,建議檢視去年一整年的績效,如果沒超過台股(或你投資的市場) 平均,真的可以退坑了,去年台股可是有40%的報酬率呢。 你可能會說,學技能哪有不付學費的?沒有這回事,股市...

不好玩的遊戲盡早退坑,以免賠上你的人生

以前露營充氣床墊太舊漏風了,常常在床上睡醒就變地上。貼了修補膠帶後通常會好一點,至少當天可以在床上醒來,所以我都隨身攜帶膠帶跟修補工具。 後來終於還是受不了了,就把充氣床墊換掉。但膠帶還是隨身帶著,心安。帶了幾次,發現根本也用不到後來就懶得帶了。 只是我越想越不對勁,剛換新床墊時每次必帶,但其實那時是最不容易壞的;反而現在用了十幾次,怎麼說也比新床墊危險,不過睡在地上的不適感已經比較模糊了,也就想修補工具可帶可不帶。 我才發現,我們總是會記得比較近的事故、淡化比較久的事,換句話說,我們判斷常常是基於情感,並不是理性。 有沒有很熟悉,我們在股市也常有這種毛病,高點時完全沒在怕風險,但一旦跌下來馬上採取「避險」、「斷然處置」,明明前後時間不到一個月,突然那個買到賺到的標的變天天都便宜。 最尷尬的是,如果一避險後,股價卻上漲了,明明是要避險的,現在卻像個下錯站的乘客。 短期交易者一定常常有上面這些困擾,買對方向高興一天,再來滿腦子都是什麼時候該下車;看錯方向煩惱要認錯或攤平,但不管你選了哪一個,都還有50%機率看錯,最後股票的回憶都充滿了懊悔與挫折。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推廣長期投資,人生還有很多其他事情好做,但你的時間只有一份。 舉例來說,我之前玩過一款遊戲叫荒野亂鬥,還曾打進台灣前一百名,不過後來連線有問題、玩家素質也滿差的(國中甚至國小生很多),常常玩得一肚子火。 理性的考量來說,如果一款遊戲玩下去沒辦法紓壓,當然是該退坑,但投入得太多就很難抽身,但現在退坑一年左右真的覺得人生快樂很多,只後悔怎麼沒快點退。 用遊戲比喻大家都懂,現在也沒有哪款手遊可以讓你玩個五六年的,所以大家都退過坑,退完常常會承認,至少某一段期間只是在浪費時間。 但回到股市,好像就沒這麼好懂了,至少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喊虧錢,每天跟著股市七上八下的,但一直無法認清,有些人是那塊料,但自己不是。 其實股市還比遊戲單純很多呢,遊戲就是要買快樂,如果還能賺錢最好,能力範圍內課點金倒也無傷大雅;而股市就只有一個目的:賺錢,這裡指的是賺到比市場平均或更高的報酬,如果達不成這個目的,其他也不用多說了。 如果你是短期交易者,建議檢視去年一整年的績效,如果沒超過台股(或你投資的市場) 平均,真的可以退坑了,去年台股可是有40%的報酬率呢。 你可能會說,學技能哪有不付學費的?沒有這回事,股市...
人與人的溝通是基於什麼呢? 文字還是語言,肢體動作或表情也算吧,其實我覺得人跟人的溝通都是建立在理解上。 不管是上面哪一項,都是要讓人理解而存在的工具,並不是目的。 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磨擦,你一定知道了,就是欠缺理解。 孩子小時候都會有一段自我中心的時期,這時他們永遠只想著自己,父母就會被他們操得筋疲力盡。 這當然不是小孩存心跟你作對(他只是個孩子啊!!!),但有時你會生氣也很正常,因為你理解不了他們的想法,離他們的年紀太遠了。 換位思考當然是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就如上面所說的,你很難想像跟你差距太大的人,可能是年紀的差距,也可能是生活經驗、成長環境的差距。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覺得要從「心理學」著手。 你可能會說,什麼!?心理學,我又不是學心理學的。 我也不是學心理學的,但我覺得心理學簡直是古今中外的人類大統計學,我們可以輕易找到各種性格的成因。 當然我知道大家不一定想成為心理學家,所以我要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Podcast《作家的靈魂腳本》這是由心理師周慕姿製作播出的,而且用聽的不管你是通勤或健身期間都十分方便。 我們可以跟著主持人一起拆解每位作家的性格,你會發現有名的作家幾乎都有不快樂的童年,這會導致他們出現不同的性格。 舉例來說芥川龍之介因為小時候被送養的經驗,形成了他不敢讓別人看到不完美的一面;張愛玲受媽媽的影響,變得容易用金錢衡量愛情;王爾德因為母親愛炫耀孩子,養成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習慣。 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會有的成長經驗,所以要不是他們是名人(而且不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可能很自然的給予怪咖的封號,就像把人貼上笨蛋的封號就不用跟他講道理一樣,你再也不會去揣摩怪咖的心思了。 現在有個好節目,可以帶你看遍古今中外各種「怪咖」,還帶你走進他的心,從此以後你再也無需擔心知人知面不知心。 當然,這也有助於各位父母了解,自己現在的行為可能造成孩子性格的什麼變化。 以前育兒好像分成兩派,百歲派跟親密派,現在可能只剩百歲以上的還是百歲派了(笑)。 雖然沒這麼誇張啦,但親密派、正向教養或阿德勒的教養,都已經不鼓勵冷漠、責罵了,其實也是從心理學出發,那你知道心理學多重要了吧 真心推薦周慕姿的《作家的靈魂腳本》,不管你是新手父母、帶小孩的阿公阿嬤,或是怪咖研究家,都不要錯過這個優質好節目。
人與人的溝通是基於什麼呢? 文字還是語言,肢體動作或表情也算吧,其實我覺得人跟人的溝通都是建立在理解上。 不管是上面哪一項,都是要讓人理解而存在的工具,並不是目的。 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磨擦,你一定知道了,就是欠缺理解。 孩子小時候都會有一段自我中心的時期,這時他們永遠只想著自己,父母就會被他們操得筋疲力盡。 這當然不是小孩存心跟你作對(他只是個孩子啊!!!),但有時你會生氣也很正常,因為你理解不了他們的想法,離他們的年紀太遠了。 換位思考當然是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就如上面所說的,你很難想像跟你差距太大的人,可能是年紀的差距,也可能是生活經驗、成長環境的差距。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覺得要從「心理學」著手。 你可能會說,什麼!?心理學,我又不是學心理學的。 我也不是學心理學的,但我覺得心理學簡直是古今中外的人類大統計學,我們可以輕易找到各種性格的成因。 當然我知道大家不一定想成為心理學家,所以我要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Podcast《作家的靈魂腳本》這是由心理師周慕姿製作播出的,而且用聽的不管你是通勤或健身期間都十分方便。 我們可以跟著主持人一起拆解每位作家的性格,你會發現有名的作家幾乎都有不快樂的童年,這會導致他們出現不同的性格。 舉例來說芥川龍之介因為小時候被送養的經驗,形成了他不敢讓別人看到不完美的一面;張愛玲受媽媽的影響,變得容易用金錢衡量愛情;王爾德因為母親愛炫耀孩子,養成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習慣。 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會有的成長經驗,所以要不是他們是名人(而且不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可能很自然的給予怪咖的封號,就像把人貼上笨蛋的封號就不用跟他講道理一樣,你再也不會去揣摩怪咖的心思了。 現在有個好節目,可以帶你看遍古今中外各種「怪咖」,還帶你走進他的心,從此以後你再也無需擔心知人知面不知心。 當然,這也有助於各位父母了解,自己現在的行為可能造成孩子性格的什麼變化。 以前育兒好像分成兩派,百歲派跟親密派,現在可能只剩百歲以上的還是百歲派了(笑)。 雖然沒這麼誇張啦,但親密派、正向教養或阿德勒的教養,都已經不鼓勵冷漠、責罵了,其實也是從心理學出發,那你知道心理學多重要了吧 真心推薦周慕姿的《作家的靈魂腳本》,不管你是新手父母、帶小孩的阿公阿嬤,或是怪咖研究家,都不要錯過這個優質好節目。

我從寶可夢看見時代巨輪

最近小孩子在瘋寶可夢了,每天就是纏著我問飛天螳螂進化會變成什麼、為什麼有些寶可夢不會進化、哪隻寶可夢是不是神獸。 我也帶著他們玩Pokémon GO、寶可夢機台Gaole之類的,有時候在家裡也給他們看最新的《寶可夢。旅途》。 《寶可夢。旅途》大致還是以小智跟皮卡丘為主角,只是配角從小霞、小剛換成了一個叫「小豪」的人。 跟爆走兄弟的小豪一樣,他也是有點少根筋的男孩子,目標是完成寶可夢全圖鑑收集,也是個很熱血的目標。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些YouTube影片說,小豪是據統計,整部影集裡數一數二惹人厭的角色,我心想怎麼會?? 小豪出場率幾乎跟小智一樣多,而且是感情很好的同伴,也不是那種無腦到會扯主角後腿的人啊,怎麼就這麼不得觀眾緣呢? 抱著好奇的心情,看了幾篇解析影片,總結來說比起小智或以前的配角,小豪會被討厭就是因為時代不同了,也就是代溝出現了。 以前的寶可夢講究的是寶可夢與訓練家間的羈絆,小豪的日文與Pokémon GO的”GO”一樣,這是寶可夢旗下的重要遊戲加入動畫的形象角色,也就是他的心態是Pokémon GO的玩法,這也能解釋他的目標是收集全圖鑑這件事。 可是老觀眾看到就像代表一個舊時代的隕落,寶可夢的精髓就是跟寶可夢變成好朋友啊,而且大家都想抓到更強的寶可夢,可是因為劇情需要,神獸總是由小豪抓走,而且是用最普通的紅球一球入魂。 看起來這也是讓老玩家無法接受的,我們以前用紅球抓神獸是多麼辛苦,所謂的神獸應該要有格調啊(可是在Pokémon GO裡人手好幾隻),不是你這種半吊子拿個紅球就能抓的(下略一千字)。 你發現了嗎,這就是代溝啊,以前人工作是講究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職人精神」,現在則是追求時間高效利用的「斜槓人生」。 老觀眾在看小豪時,有沒有像長輩看到年輕人工作一個換過一個,邊搖頭唸著一年換24個頭路,這樣怎麼會有出息。 但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也不一樣啊,現在工作起薪低競爭又激烈,很多時候不是死抱著一個工作就會變好工作的。 玩過Pokémon GO或黃版寶可夢就知道,要不是主角威能,小智的皮卡丘最好是打得過火箭隊的鑽角犀獸啦,只有在動畫裡才有辦法,怎麼大家對這點就沒意見了。 像我這個年紀,公司新進的同事都差我10歲了,以前我也很不習慣,總覺得他們做的事我看了都不順眼。 漸漸地我發現,不管哪個時代,都有素質好的跟素質差的人,但我們對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