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老闆老認為自己仁至義盡?不切實際的期望會摧毀你的職涯

  你是不是也覺得公司沒有給你合理的待遇呢? 好像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老闆總是吹噓自己對員工有多好,為什麼兩者間會有這種差距呢? 其實仔細想了想,跟婆媳關係也有點像。還是過度期待造成的。 薪水是到職前就講好的,但員工常常埋怨的時間點,是在業績很好卻沒拿到期望的獎金時。 但老實說,如果當初講好月薪多少,年薪14個月,那老闆即使賺到流湯,也沒義務多給你其他獎金啊!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工作是員工在做的,老闆沒有員工根本賺不到那些錢,所以把盈餘分享給員工是應該的。 但反過來想,沒有老闆投資資金、設備,這間公司根本不會成立,也就沒什麼賺多賺少的問題了。 我們常說報酬伴隨著風險,當今天公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業績爆發,之後也一定會因為其他原因而衰退,而老闆,就是承擔這些風險的人。 當然,很多老闆還是樂於把賺錢時多給員工獎金的。但別誤會了,他們並不是因為「照顧員工」的理由,而是怕員工心生不滿跑掉、或之後不願意配合加班而已。 換句話說,老闆在業績好時給你了獎金,至少在他看起來是額外福利,他就是希望你在下次業績好時配合打拼、業績不好時也要配合放無薪假之類的。 這麼一講你一定很有感了:誰要配合這個配合那個的,我只是個員工,公司又不是我的。 所以待得夠久,員工一定會經歷幾個循環:業績好時忙到不行,覺得獎金差強人意;業績不好時放無薪假,覺得公司不照顧員工生計。 相對的,老闆覺得:風險都我在擔,虧錢你們也沒幫忙虧,賺錢還發獎金給你,幫個公司度過難關也是剛好而已吧! 看吧,矛盾又出現了。久了兩邊就相互埋怨,而你,就越做越不開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 要避免這種狀況,最好還是降低期待,先認知道自己是不擔風險的那方,所以老闆賺了錢不一定要分你,有分當賺到,沒分剛好而已。 這麼一來,如果在公司受了委屈、跟主管處不來、放了無薪假、調薪不符預期,也就不會有這麼多顧慮,在商言商。 但如果真的想要換工作,記得先到市場上試試自己的價值有多少,如果沒辦法換到更好的條件,還是要忍耐一點。 畢竟在這裡都忍了這麼多年,如果換到一個更難忍、薪水更少的工作,豈不太冤枉了。 如果你工作是為了賺錢而不是交朋友,那就別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如果不符期望,你大可以換一家公司,同樣的,別期待這家公司非你不可。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老闆老認為自己仁至義盡?不切實際的期望會摧毀你的職涯

  你是不是也覺得公司沒有給你合理的待遇呢? 好像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老闆總是吹噓自己對員工有多好,為什麼兩者間會有這種差距呢? 其實仔細想了想,跟婆媳關係也有點像。還是過度期待造成的。 薪水是到職前就講好的,但員工常常埋怨的時間點,是在業績很好卻沒拿到期望的獎金時。 但老實說,如果當初講好月薪多少,年薪14個月,那老闆即使賺到流湯,也沒義務多給你其他獎金啊!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工作是員工在做的,老闆沒有員工根本賺不到那些錢,所以把盈餘分享給員工是應該的。 但反過來想,沒有老闆投資資金、設備,這間公司根本不會成立,也就沒什麼賺多賺少的問題了。 我們常說報酬伴隨著風險,當今天公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業績爆發,之後也一定會因為其他原因而衰退,而老闆,就是承擔這些風險的人。 當然,很多老闆還是樂於把賺錢時多給員工獎金的。但別誤會了,他們並不是因為「照顧員工」的理由,而是怕員工心生不滿跑掉、或之後不願意配合加班而已。 換句話說,老闆在業績好時給你了獎金,至少在他看起來是額外福利,他就是希望你在下次業績好時配合打拼、業績不好時也要配合放無薪假之類的。 這麼一講你一定很有感了:誰要配合這個配合那個的,我只是個員工,公司又不是我的。 所以待得夠久,員工一定會經歷幾個循環:業績好時忙到不行,覺得獎金差強人意;業績不好時放無薪假,覺得公司不照顧員工生計。 相對的,老闆覺得:風險都我在擔,虧錢你們也沒幫忙虧,賺錢還發獎金給你,幫個公司度過難關也是剛好而已吧! 看吧,矛盾又出現了。久了兩邊就相互埋怨,而你,就越做越不開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 要避免這種狀況,最好還是降低期待,先認知道自己是不擔風險的那方,所以老闆賺了錢不一定要分你,有分當賺到,沒分剛好而已。 這麼一來,如果在公司受了委屈、跟主管處不來、放了無薪假、調薪不符預期,也就不會有這麼多顧慮,在商言商。 但如果真的想要換工作,記得先到市場上試試自己的價值有多少,如果沒辦法換到更好的條件,還是要忍耐一點。 畢竟在這裡都忍了這麼多年,如果換到一個更難忍、薪水更少的工作,豈不太冤枉了。 如果你工作是為了賺錢而不是交朋友,那就別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如果不符期望,你大可以換一家公司,同樣的,別期待這家公司非你不可。

為什麼主力都跟你對作?因為你用的是第一層思考,想學第二層、甚至三四五層,你一定得看看這篇

圖片
  初入市場時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我買進股票就會跌、一賣出就漲? 這種感覺好像是有人知道你買進或賣出了,正在跟你對作,我們常會戲稱是被主力盯上了。 其實想也知道,主力哪會盯你這個小散戶,C/P值也太低了。但為什麼我們老是買了就崩、賣了就噴呢? 這是因為我們沒經驗時,常常會用第一層思考買股票,認為一家公司營收公佈漂亮就應該要漲、定存股要配息了就應該要漲、新聞報了就要漲到翻掉。 漸漸的,我們會知道要用第二層思考,我覺得這支股票之後的營收會很不錯,所以搶先買進,但到了公佈出來後就漸漸利多出盡因而賣出。 你發現了嗎?第一層思考跟第二層思考的買進賣出幾乎是完全相反。 所以,不是你被誰盯上,而是你的思考模式沒有跟上主流意見,這裡的主流不只是數人頭,還要加上金額加權。 但第二層思考也不是穩贏的,有第二層就有三、四、五層思考,只是不是思考得越深的人就會贏,曲高和寡在股票市場除了孤單外,還會賠錢。 所以為什麼人家會說市場是瘋狂的,因為在市場裡,只要錢多的那邊就會獲利,不管你對不對。 如同巴菲特說的,股票短期來看是投票機,但長期來看是秤重機。 短期就像政治一樣,有些人因為買票型的政策而投票、有些人只看顏值決定,不管你有自認多公正客觀的評判標準,最後開票出來輸就是輸了。 我們在大大小小的選舉中,都看過本來信心滿滿的候選人中箭落馬,在選舉裡這算是家常便飯。 但在奧運的個人比賽中,意外狀況就少很多,我們看郭婞淳舉重還是會緊張,但結果出來都不會太意外。 所以在短期交易裡,大家博的是心理,其中沒有對錯只有輸贏;但在長期交易中,就會考驗你的眼光正確與否了。 如果要選一個方向努力,我會選擇後者。 理由很簡單,雖然眼光也是需要訓練,但我有比較多理由相信,只要我做出對的選擇,就能獲得好的成果,但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對錯,那我就不知道要怎麼努力了。 方向對了,到達終點就只是時間問題;方向不對,努力有時也只是反效果。 你或許會說,長期投資回測可行,未來會發生什麼沒人知道。 的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能做的就只有不斷充實自己,遇到各種狀況時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應對,本來人生就很吃運氣,我們至少可以把運氣成份降低一點。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當你覺得你被「主力」盯上了,別以為只是運氣使然,其實是代表你的能力、看法已經落後別人了,得趕快設法追上領先群,至於要怎麼追趕,相信看完這篇的你應該有點想法了。

為什麼主力都跟你對作?因為你用的是第一層思考,想學第二層、甚至三四五層,你一定得看看這篇

圖片
  初入市場時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我買進股票就會跌、一賣出就漲? 這種感覺好像是有人知道你買進或賣出了,正在跟你對作,我們常會戲稱是被主力盯上了。 其實想也知道,主力哪會盯你這個小散戶,C/P值也太低了。但為什麼我們老是買了就崩、賣了就噴呢? 這是因為我們沒經驗時,常常會用第一層思考買股票,認為一家公司營收公佈漂亮就應該要漲、定存股要配息了就應該要漲、新聞報了就要漲到翻掉。 漸漸的,我們會知道要用第二層思考,我覺得這支股票之後的營收會很不錯,所以搶先買進,但到了公佈出來後就漸漸利多出盡因而賣出。 你發現了嗎?第一層思考跟第二層思考的買進賣出幾乎是完全相反。 所以,不是你被誰盯上,而是你的思考模式沒有跟上主流意見,這裡的主流不只是數人頭,還要加上金額加權。 但第二層思考也不是穩贏的,有第二層就有三、四、五層思考,只是不是思考得越深的人就會贏,曲高和寡在股票市場除了孤單外,還會賠錢。 所以為什麼人家會說市場是瘋狂的,因為在市場裡,只要錢多的那邊就會獲利,不管你對不對。 如同巴菲特說的,股票短期來看是投票機,但長期來看是秤重機。 短期就像政治一樣,有些人因為買票型的政策而投票、有些人只看顏值決定,不管你有自認多公正客觀的評判標準,最後開票出來輸就是輸了。 我們在大大小小的選舉中,都看過本來信心滿滿的候選人中箭落馬,在選舉裡這算是家常便飯。 但在奧運的個人比賽中,意外狀況就少很多,我們看郭婞淳舉重還是會緊張,但結果出來都不會太意外。 所以在短期交易裡,大家博的是心理,其中沒有對錯只有輸贏;但在長期交易中,就會考驗你的眼光正確與否了。 如果要選一個方向努力,我會選擇後者。 理由很簡單,雖然眼光也是需要訓練,但我有比較多理由相信,只要我做出對的選擇,就能獲得好的成果,但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對錯,那我就不知道要怎麼努力了。 方向對了,到達終點就只是時間問題;方向不對,努力有時也只是反效果。 你或許會說,長期投資回測可行,未來會發生什麼沒人知道。 的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能做的就只有不斷充實自己,遇到各種狀況時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應對,本來人生就很吃運氣,我們至少可以把運氣成份降低一點。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當你覺得你被「主力」盯上了,別以為只是運氣使然,其實是代表你的能力、看法已經落後別人了,得趕快設法追上領先群,至於要怎麼追趕,相信看完這篇的你應該有點想法了。

電費漲價的包裝下,藏著朝三暮四的把戲

  電費終於漲了。 如同我之前 文章 說過的,不漲電費,在台電是實質國營的情況下,不過是全民買單而已,實際上就是拿用電小戶的錢去補貼用電大戶。 結果竟然又發明新名詞了,原來這次是民生不漲的電費調漲啊。 我實在是想不出來民生怎麼個不漲法,難道所有的工廠、商家他們都會自己吸收成本?就算百貨賣場的電費不漲,難道他們販售商品的製造工廠不會漲價? 我認為電價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就好,該漲多少就漲多少,不用在那裡補貼來補貼去的。 為什麼電價會漲?不是因為政府施政的問題,而是因為國際的原物料都在在上漲。 但明明原物料在漲,錢被賺走已成定局,但用電的人卻不需要付出對應的成本,那就是政府施政的問題了。 我也很同意設一個門檻鼓勵大家節電,但設1000度到底是有幾戶可以達到啊?從經濟部的數據來看是3%而已。別說透天很多都有兩三個電表了,就算只有一個電表,也要兩個月電費達8千才會超過,而且還只是超過的部分調漲9%。 表面上看起來,原本1000度以上的夏季電費是6.41元來說,調漲後一度變6.99元差距不小,但實際上,以1200度來看,不過是電費從7900變為8000,增加了100元根本微乎其微。 可想而知這種調漲法還是選舉考量,如果真的要鼓勵節電,最少也要用家戶中位數來做為界限才有效果,設一個97%人都不會達到的門檻實在是毫無意義。 「朝三暮四」不是個嘲笑猴子的故事,而是個現代寓言故事,因為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這類耍猴子的把戲,一不小心就會中招呢! 覺得不服氣嗎? 其實電費漲價只是小把戲,所有政府幾百年來都在慷他人之慨,做著讓大家都覺得變有錢了,實際上卻是大家一起變窮的勾當。 做法很簡單,只要印鈔票就好。 鈔票變多了,但社會的生產力沒有變,其實是大家購買力都下降了,除非你把錢投入有生產力的投資裡,不然你就是變窮了。 這種做法之所以一直有效,是因為大家都買單。不是台灣人特別好騙,是所有的人都很好騙。 發現一個措施出來,如果解釋的篇幅比改動的項目多,多半就是刻意讓你看不懂的。 如果這項措施太過複雜,很多人就乾脆不深入追究,如果表面看起來算是不錯,那就當成這個措施沒有問題了。 換句話說,讓政策複雜到看不太懂,再把表面粉飾一下,成功的機率就大了很多,還會有很多人覺得備受呵護呢。 其實政府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照顧了你們就一定會剝奪他們的權利。 或者,有更簡單的方法,拿你們的錢來照顧你們,不...

電費漲價的包裝下,藏著朝三暮四的把戲

  電費終於漲了。 如同我之前 文章 說過的,不漲電費,在台電是實質國營的情況下,不過是全民買單而已,實際上就是拿用電小戶的錢去補貼用電大戶。 結果竟然又發明新名詞了,原來這次是民生不漲的電費調漲啊。 我實在是想不出來民生怎麼個不漲法,難道所有的工廠、商家他們都會自己吸收成本?就算百貨賣場的電費不漲,難道他們販售商品的製造工廠不會漲價? 我認為電價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就好,該漲多少就漲多少,不用在那裡補貼來補貼去的。 為什麼電價會漲?不是因為政府施政的問題,而是因為國際的原物料都在在上漲。 但明明原物料在漲,錢被賺走已成定局,但用電的人卻不需要付出對應的成本,那就是政府施政的問題了。 我也很同意設一個門檻鼓勵大家節電,但設1000度到底是有幾戶可以達到啊?從經濟部的數據來看是3%而已。別說透天很多都有兩三個電表了,就算只有一個電表,也要兩個月電費達8千才會超過,而且還只是超過的部分調漲9%。 表面上看起來,原本1000度以上的夏季電費是6.41元來說,調漲後一度變6.99元差距不小,但實際上,以1200度來看,不過是電費從7900變為8000,增加了100元根本微乎其微。 可想而知這種調漲法還是選舉考量,如果真的要鼓勵節電,最少也要用家戶中位數來做為界限才有效果,設一個97%人都不會達到的門檻實在是毫無意義。 「朝三暮四」不是個嘲笑猴子的故事,而是個現代寓言故事,因為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這類耍猴子的把戲,一不小心就會中招呢! 覺得不服氣嗎? 其實電費漲價只是小把戲,所有政府幾百年來都在慷他人之慨,做著讓大家都覺得變有錢了,實際上卻是大家一起變窮的勾當。 做法很簡單,只要印鈔票就好。 鈔票變多了,但社會的生產力沒有變,其實是大家購買力都下降了,除非你把錢投入有生產力的投資裡,不然你就是變窮了。 這種做法之所以一直有效,是因為大家都買單。不是台灣人特別好騙,是所有的人都很好騙。 發現一個措施出來,如果解釋的篇幅比改動的項目多,多半就是刻意讓你看不懂的。 如果這項措施太過複雜,很多人就乾脆不深入追究,如果表面看起來算是不錯,那就當成這個措施沒有問題了。 換句話說,讓政策複雜到看不太懂,再把表面粉飾一下,成功的機率就大了很多,還會有很多人覺得備受呵護呢。 其實政府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照顧了你們就一定會剝奪他們的權利。 或者,有更簡單的方法,拿你們的錢來照顧你們,不...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

圖片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過,「謊言」有三種:1.謊言、2.該死的謊言、3.統計數字(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統計數字這麼科學的東西,為什麼會跟該死的謊言並列呢?統計數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還能相信統計數字嗎?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的作者身兼經濟學家與皇家統計學會榮譽會員,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統計數據不完全可信,但如果完全棄之不理會是更大的災難。   統計數字是個很好愚弄人的工具,例如我們看到美國德洲校園槍擊案造成了21死,配上2020年超過45,000個美國人死於槍口,你看到這數字有何感想?   你是不是認為,美國的兇殺案比例也太高了,裡面又有多少大規模的槍擊案。但事實上,死於槍口的人裡,60%是輕生,跟兇殺案根本無關。   媒體利用統計數據,在沒有說謊的情況下,就讓兇殺的比例放大了2.5倍。   問題是,沒了統計數據,我們要怎麼驗證別人的說法是否正確?當新聞說今年很多人失業,沒有失業率你又怎麼相信就業情況正在變壞?   如同書裡說的「要利用統計數字來騙人很容易,然而,不利用統計數字來騙人更容易」,我們應該培養的是,怎麼辨別統計數字的有效性。   讓我們從本書的目錄來看看作者想傳達的技巧吧:   1.用你的心去感覺 看到某個統計結論時,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覺?」以免陷入了《快思慢想》裡的系統一思考。   2.回想你的親身經歷 利用「鳥之眼」和「蟲之眼」兩種視角,把個人經驗與統計數據放在一起,看看之間有沒有可疑的差距;也可以利用相片或影片,讓統計裡的數據具象化,成為自己的體驗。   3別急著算數字 取得數據時,我們該看看上面的標籤,問自己是否了解這些數據真正想描述的東西。   4.退後一步,看見全局 想想每天出版的報紙會刊登什麼?再想想5年、10年、50年、200年出版一次的報紙會寫什麼,你發現影響世界最重大的事,例如冷戰沒有導致核子戰爭,竟然不是日報著重的新聞。   5.取得背景故事 我們該看看統計數據的背後,了解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還有哪些數據可能已經消失了   6.誰被遺漏了? 即使是「大數據」,也不代表全體,數據...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

圖片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過,「謊言」有三種:1.謊言、2.該死的謊言、3.統計數字(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統計數字這麼科學的東西,為什麼會跟該死的謊言並列呢?統計數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還能相信統計數字嗎?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的作者身兼經濟學家與皇家統計學會榮譽會員,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統計數據不完全可信,但如果完全棄之不理會是更大的災難。   統計數字是個很好愚弄人的工具,例如我們看到美國德洲校園槍擊案造成了21死,配上2020年超過45,000個美國人死於槍口,你看到這數字有何感想?   你是不是認為,美國的兇殺案比例也太高了,裡面又有多少大規模的槍擊案。但事實上,死於槍口的人裡,60%是輕生,跟兇殺案根本無關。   媒體利用統計數據,在沒有說謊的情況下,就讓兇殺的比例放大了2.5倍。   問題是,沒了統計數據,我們要怎麼驗證別人的說法是否正確?當新聞說今年很多人失業,沒有失業率你又怎麼相信就業情況正在變壞?   如同書裡說的「要利用統計數字來騙人很容易,然而,不利用統計數字來騙人更容易」,我們應該培養的是,怎麼辨別統計數字的有效性。   讓我們從本書的目錄來看看作者想傳達的技巧吧:   1.用你的心去感覺 看到某個統計結論時,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覺?」以免陷入了《快思慢想》裡的系統一思考。   2.回想你的親身經歷 利用「鳥之眼」和「蟲之眼」兩種視角,把個人經驗與統計數據放在一起,看看之間有沒有可疑的差距;也可以利用相片或影片,讓統計裡的數據具象化,成為自己的體驗。   3別急著算數字 取得數據時,我們該看看上面的標籤,問自己是否了解這些數據真正想描述的東西。   4.退後一步,看見全局 想想每天出版的報紙會刊登什麼?再想想5年、10年、50年、200年出版一次的報紙會寫什麼,你發現影響世界最重大的事,例如冷戰沒有導致核子戰爭,竟然不是日報著重的新聞。   5.取得背景故事 我們該看看統計數據的背後,了解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還有哪些數據可能已經消失了   6.誰被遺漏了? 即使是「大數據」,也不代表全體,數據...

你知道股市裡的「四巫日」嗎?

四巫日是美國每季(3月、6月、9月、12月),第3個星期五的別稱,這幾天因為衍生金融品的結算,總是會有很大的波動。 但波動也不總是大跌,也常有大漲的時候,既然是衍生金融品的結算日,可想而知這天一定是很多大戶們的天王山之戰,很多人也想跟在大戶旁邊喝點湯,於是這天也變成很多短線交易人會注重的日子。 這兩年來我們看過好幾次四巫日大跌的,前天我們也看到大漲的,你一定很好奇,美股都跌了超過半個月,為什麼偏偏這天就會大漲呢? 我認為這跟基本面無關,因為如果看得比我們遠的大戶,有看出什麼利多(空),應該在前幾天就提前布局,而且這跟衍生金融品的結算也比較無關。 所以,我們也很難利用基本面提前進去卡位,因為1.你的資訊可能不比大戶、2.就算是消息面,也會被市場的有效性吞噬。 前者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後者的狀況是,如果市場有某些人知道的內線,那大家一定會搶在四巫日前買進,等到當天,就已經沒有特別因為這個內線而買進的人了,在這種大家都是背水一戰(還有一些看熱鬧的)的情況下,輸贏就跟這個內線無關了。 當天應該就純粹是籌碼戰,反正很多衍生性金融品要結算,所以當天一定要分出勝負,本質上跟賭場一翻兩瞪眼差不多。 四巫日的大波動總是會造就一些股神,但還是老話一句,短期的交易就是零和遊戲,算上手續費交易稅還是負和,所以看到股神贏錢,一定也有倒楣鬼賠錢,只是他們選擇不跟你說而已。 再說,如果你不是短期交易者,你的投資眼光應該放長遠一點,如同前文《培養股票大局觀》裡所述,你到退休可能需要幾百萬的報酬,這一天可能只佔了你「現在本金」的3%,算起來可能連萬分之三都不到,你那麼在意這天幹麻勒。 如果你真的還是在意,如我一直所說,拿一小部分資金去試看看,就當成是娛樂費也可以,很多人斜槓也是先付出一點點成本「玩看看」,玩出心得反而變成本業。 如果成功了,或許你可以加大資金再拼看看;如果失敗了……反正也只佔你退休目標的可能萬分之一,還算是回頭是岸啦。 你如果心裡還有主動選股夢的,在各大論壇一定會常常聽到四巫日的話題,其實說穿了,四巫日也只是波動大一點,歷史上漲跌差不多,也沒比較好預測的走勢。 所以,與其每次聽得心癢癢,不明所以的相信有人真的可以預測四巫日的漲跌,不如好好把它搞懂,之後不管你想加入賭局,或是敬謝不敏,至少自己知道在做什麼事情。

你知道股市裡的「四巫日」嗎?

四巫日是美國每季(3月、6月、9月、12月),第3個星期五的別稱,這幾天因為衍生金融品的結算,總是會有很大的波動。 但波動也不總是大跌,也常有大漲的時候,既然是衍生金融品的結算日,可想而知這天一定是很多大戶們的天王山之戰,很多人也想跟在大戶旁邊喝點湯,於是這天也變成很多短線交易人會注重的日子。 這兩年來我們看過好幾次四巫日大跌的,前天我們也看到大漲的,你一定很好奇,美股都跌了超過半個月,為什麼偏偏這天就會大漲呢? 我認為這跟基本面無關,因為如果看得比我們遠的大戶,有看出什麼利多(空),應該在前幾天就提前布局,而且這跟衍生金融品的結算也比較無關。 所以,我們也很難利用基本面提前進去卡位,因為1.你的資訊可能不比大戶、2.就算是消息面,也會被市場的有效性吞噬。 前者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後者的狀況是,如果市場有某些人知道的內線,那大家一定會搶在四巫日前買進,等到當天,就已經沒有特別因為這個內線而買進的人了,在這種大家都是背水一戰(還有一些看熱鬧的)的情況下,輸贏就跟這個內線無關了。 當天應該就純粹是籌碼戰,反正很多衍生性金融品要結算,所以當天一定要分出勝負,本質上跟賭場一翻兩瞪眼差不多。 四巫日的大波動總是會造就一些股神,但還是老話一句,短期的交易就是零和遊戲,算上手續費交易稅還是負和,所以看到股神贏錢,一定也有倒楣鬼賠錢,只是他們選擇不跟你說而已。 再說,如果你不是短期交易者,你的投資眼光應該放長遠一點,如同前文《培養股票大局觀》裡所述,你到退休可能需要幾百萬的報酬,這一天可能只佔了你「現在本金」的3%,算起來可能連萬分之三都不到,你那麼在意這天幹麻勒。 如果你真的還是在意,如我一直所說,拿一小部分資金去試看看,就當成是娛樂費也可以,很多人斜槓也是先付出一點點成本「玩看看」,玩出心得反而變成本業。 如果成功了,或許你可以加大資金再拼看看;如果失敗了……反正也只佔你退休目標的可能萬分之一,還算是回頭是岸啦。 你如果心裡還有主動選股夢的,在各大論壇一定會常常聽到四巫日的話題,其實說穿了,四巫日也只是波動大一點,歷史上漲跌差不多,也沒比較好預測的走勢。 所以,與其每次聽得心癢癢,不明所以的相信有人真的可以預測四巫日的漲跌,不如好好把它搞懂,之後不管你想加入賭局,或是敬謝不敏,至少自己知道在做什麼事情。

大雨積水是必然,投資大跌也是一樣,防洪觀念也能應用到投資

昨天的大雷雨真的很誇張,路上很多地方水溝都滿起來了。 之前聊過房屋的耐震頻率,身為土木人,今天再來聊聊洪水頻率。 跟耐震一樣,暴雨也是有分5年、10年、50年、200年的頻率。 雖然不太喜歡前高雄市長,但他有一句話說的沒錯,積水不是淹水,但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如果大雨來時,排水系統宣洩不及,就會造成積水,但這只是一時的降雨量>排洪量造成的結果,只要等雨量變小就會慢慢退去,這種狀況只要重要設施有做防水閘門,甚至堆沙包就能解決了。 跟最近的股市一樣,當一時之間要賣的人太多,賣壓宣洩不及就會造成股價的下跌,而等到股價跌到一個程度,就會慢慢回歸平穩。 很多人會說,股債配這段時間好像沒有什麼拉低波動的作用,因為兩者都一起在跌,沒有誰保護誰,你可能會問,股債配到底還有沒有用? 其實用上面的排水系統想你就知道了,現在就是積水不是淹水。 只是因為市場流動性降低,加上投資人情緒也落到谷底,資金持續退出的狀況下,不管是股市或債市,都沒有辦法宣洩而已。 也如同積水的狀況,如果你沒有重要設施缺乏防護。在這裡就像是重要的資金,在這段時間需要提領,只要耐心等待雨停,水終究會退的。 很多人會說,那我是不是要趕快來做「避險」? 避險就像清理排水溝,應該是早就要準備,如果水溝的排水順暢,在大雨來時傷害就會小一點。 但現在大雨來了你才想去清水溝,不只效果不大,還有可能被大水沖走。不只沒有避到險,可能還會越避越險。 那除了清水溝外,我們還有什麼時可以先準備嗎?如果把排水溝都做成200年的洪水頻率,那應該就大致不用擔心了不是嗎? 你一定猜到了,排水溝越大成本一定越高,就像投資你要低波動的,通常就得拿報酬率來換。 在土木界,房子會倒、排水溝會積水,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問題是多久會遇到一次而已,因為講究的就是承擔必要風險,換取更經濟的花費。 投資上,你也應該了解這個觀念,你的投資一定會遇到大跌,不能都靠加大排水溝來避免(事實上也避免不了)。 既然選擇了報酬率/風險(波動)的組合,就要知道偶爾的大跌是無可避免,低波動又高風險的投資只存在詐騙集團的話術裡。 大雨時我們會選擇沒事別出門,更別說出去清水溝了;投資上我們也應該比照辦法,股票抱好別亂避險。沒有不會退的浪,就怕你自己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