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界線拿捏好,別累死他人更累死自己
最近看到家附近的一個路跑/自行車活動,不僅免費,還附早餐及摸彩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滿適合帶小小孩騎腳踏車的,不然一般的自行車道不太適合幼兒園小孩。 推薦了家有中班幼兒的阿嬤同事,她也十分有興趣,直說他本來就覺得孫子運動不足,因此也想去報名。 但過了幾天,她又跟我說他沒辦法去,因為想叫她先生去,但先生不想去,所以就作罷。 這個原因也有點奇妙,不過我在想的是:所以妳根本不想去,只是覺得孩子運動量不夠才想參加的嗎? 我的看法是,小孩子如果運動量不夠,自然會想辦法發洩精力。如果孩子整天喊無聊想出去玩,那還說得過去,但因為阿嬤覺得運動量不夠,要拖著他去就有點太辛苦了。 像是「阿嬤覺得你冷」、「阿公覺得你餓」不也是這樣,雖然知道他們是好意,但每次聽到這些話還是覺得煩躁。 上個禮拜參加了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線上講座,裡面就講到一句話震撼了我:你到底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到底孩子衣服怎麼穿、多久運動一次是個問題,還是你覺得怎樣是對的才是問題? 我認為帶小孩出去,不用太多目的性,當然可以說覺得他們多接觸自然是好的、多運動是好的,但換成負面的說法:因為玩太久的電動、因為運動量太少,就有點走味了。 還是單純一點,因為你想跟孩子共度露營時光、因為你想跟孩子一起騎車,聽起來是不是舒服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帶孩子出去很容易敗興而歸,因為他們都是把這當成一項任務、一個工作,做起來就沒那麼爽快了。 我今天的任務是幫孩子增加運動量,結果這小子吃飯吃了老半天,到了目的地嫌熱又喊腿酸,是不是存心找我麻煩? 當然,這些覺知沒這麼容易做到,你去看任何親子教養書,每一個專家,都經歷過自己被情緒綁架,而做出事後後悔的反應的。 我們看完教養書,都會知道孩子有時會陷在情緒裡,尤其越小的孩子就越難控制,因為他們控制能力還沒發展成熟。 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當了父母才學怎麼當父母的,因此說三、四歲的孩子還沒辦法完全控制情緒,那當了三、四年父母的自己,其實也沒多成熟。 雪上加霜的是,孩子還有我們可以提醒,我們也都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但孩子不只不能提醒我們,也分不出來是有意無意,因此只能靠自己的覺察能力。 首先,把界線分清楚,如果你什麼都要管,運動量多少、衣服怎麼穿、飯要吃多少都要管,你哪裡有時間管自己的情緒呢?讓孩子的歸孩子,父母的歸父母吧。 再來,用正面的動機取代負面動機,因為我認為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