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親子界線拿捏好,別累死他人更累死自己

  最近看到家附近的一個路跑/自行車活動,不僅免費,還附早餐及摸彩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滿適合帶小小孩騎腳踏車的,不然一般的自行車道不太適合幼兒園小孩。 推薦了家有中班幼兒的阿嬤同事,她也十分有興趣,直說他本來就覺得孫子運動不足,因此也想去報名。 但過了幾天,她又跟我說他沒辦法去,因為想叫她先生去,但先生不想去,所以就作罷。 這個原因也有點奇妙,不過我在想的是:所以妳根本不想去,只是覺得孩子運動量不夠才想參加的嗎? 我的看法是,小孩子如果運動量不夠,自然會想辦法發洩精力。如果孩子整天喊無聊想出去玩,那還說得過去,但因為阿嬤覺得運動量不夠,要拖著他去就有點太辛苦了。 像是「阿嬤覺得你冷」、「阿公覺得你餓」不也是這樣,雖然知道他們是好意,但每次聽到這些話還是覺得煩躁。 上個禮拜參加了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線上講座,裡面就講到一句話震撼了我:你到底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到底孩子衣服怎麼穿、多久運動一次是個問題,還是你覺得怎樣是對的才是問題? 我認為帶小孩出去,不用太多目的性,當然可以說覺得他們多接觸自然是好的、多運動是好的,但換成負面的說法:因為玩太久的電動、因為運動量太少,就有點走味了。 還是單純一點,因為你想跟孩子共度露營時光、因為你想跟孩子一起騎車,聽起來是不是舒服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帶孩子出去很容易敗興而歸,因為他們都是把這當成一項任務、一個工作,做起來就沒那麼爽快了。 我今天的任務是幫孩子增加運動量,結果這小子吃飯吃了老半天,到了目的地嫌熱又喊腿酸,是不是存心找我麻煩? 當然,這些覺知沒這麼容易做到,你去看任何親子教養書,每一個專家,都經歷過自己被情緒綁架,而做出事後後悔的反應的。 我們看完教養書,都會知道孩子有時會陷在情緒裡,尤其越小的孩子就越難控制,因為他們控制能力還沒發展成熟。 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當了父母才學怎麼當父母的,因此說三、四歲的孩子還沒辦法完全控制情緒,那當了三、四年父母的自己,其實也沒多成熟。 雪上加霜的是,孩子還有我們可以提醒,我們也都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但孩子不只不能提醒我們,也分不出來是有意無意,因此只能靠自己的覺察能力。 首先,把界線分清楚,如果你什麼都要管,運動量多少、衣服怎麼穿、飯要吃多少都要管,你哪裡有時間管自己的情緒呢?讓孩子的歸孩子,父母的歸父母吧。 再來,用正面的動機取代負面動機,因為我認為去哪...

親子界線拿捏好,別累死他人更累死自己

  最近看到家附近的一個路跑/自行車活動,不僅免費,還附早餐及摸彩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滿適合帶小小孩騎腳踏車的,不然一般的自行車道不太適合幼兒園小孩。 推薦了家有中班幼兒的阿嬤同事,她也十分有興趣,直說他本來就覺得孫子運動不足,因此也想去報名。 但過了幾天,她又跟我說他沒辦法去,因為想叫她先生去,但先生不想去,所以就作罷。 這個原因也有點奇妙,不過我在想的是:所以妳根本不想去,只是覺得孩子運動量不夠才想參加的嗎? 我的看法是,小孩子如果運動量不夠,自然會想辦法發洩精力。如果孩子整天喊無聊想出去玩,那還說得過去,但因為阿嬤覺得運動量不夠,要拖著他去就有點太辛苦了。 像是「阿嬤覺得你冷」、「阿公覺得你餓」不也是這樣,雖然知道他們是好意,但每次聽到這些話還是覺得煩躁。 上個禮拜參加了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線上講座,裡面就講到一句話震撼了我:你到底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到底孩子衣服怎麼穿、多久運動一次是個問題,還是你覺得怎樣是對的才是問題? 我認為帶小孩出去,不用太多目的性,當然可以說覺得他們多接觸自然是好的、多運動是好的,但換成負面的說法:因為玩太久的電動、因為運動量太少,就有點走味了。 還是單純一點,因為你想跟孩子共度露營時光、因為你想跟孩子一起騎車,聽起來是不是舒服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帶孩子出去很容易敗興而歸,因為他們都是把這當成一項任務、一個工作,做起來就沒那麼爽快了。 我今天的任務是幫孩子增加運動量,結果這小子吃飯吃了老半天,到了目的地嫌熱又喊腿酸,是不是存心找我麻煩? 當然,這些覺知沒這麼容易做到,你去看任何親子教養書,每一個專家,都經歷過自己被情緒綁架,而做出事後後悔的反應的。 我們看完教養書,都會知道孩子有時會陷在情緒裡,尤其越小的孩子就越難控制,因為他們控制能力還沒發展成熟。 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當了父母才學怎麼當父母的,因此說三、四歲的孩子還沒辦法完全控制情緒,那當了三、四年父母的自己,其實也沒多成熟。 雪上加霜的是,孩子還有我們可以提醒,我們也都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但孩子不只不能提醒我們,也分不出來是有意無意,因此只能靠自己的覺察能力。 首先,把界線分清楚,如果你什麼都要管,運動量多少、衣服怎麼穿、飯要吃多少都要管,你哪裡有時間管自己的情緒呢?讓孩子的歸孩子,父母的歸父母吧。 再來,用正面的動機取代負面動機,因為我認為去哪...

雞蛋水餃股好不好?重點不是股價而是本質

  小資族因為資金不多,常常會關注比較低價的股票,股票的面額都是一張10塊,但有些股票的股價卻低於10元,這種股我們稱為雞蛋水餃股。 每次股價下跌時,你會看到有些人說雞蛋水餃股因為基本面差,應該要優先砍掉,但如果你對股票的原理有初步認識後,就知道基本面的獲利、淨值之類的,要換成股價都脫離不了股本。 換句話說,股本越大,股價勢必就越低,因此股價低不代表這支股票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股本太大了;另一方面,有些股票股價很高,是因為股本太低了,基本面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當然,每股淨值低於10元就無法信用交易、低於5元就要全額交割,而大部分情況下,股價都不會低於淨值,所以股價低於10元的確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 但公司也可以用減資的方式來減小股本,增加股價/淨值來解決,事實上公司本質完全不變,如果只因為股價變了,就變好/壞公司,這邏輯有點問題。 所以,基本面是重要的,但基本面不可以光看股價來判斷,其實雞蛋水餃股跟一般股票沒有兩樣,都是有好有壞,投資人應該更關注本質好壞,而不是用股價來判斷。 舉例來說,面板、航運、銀行都不乏有長期股價低於10元的股票,它們也不全都是爛公司,雖然股價並不是很高,但說要下市也還離得遠,其實跟其他股票就是股價/股數的數字差別而已。 不說你也知道,這些股票前兩年都有爆發性的成長,誰還敢說它們是爛股票呢。 不過「不排除」是一回事,是不要非買這些雞蛋水餃股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看過有些人專買雞蛋水餃股,原因倒不是覺得這是好公司,竟然是因為它們比較便宜。 比如人家說金融股好,可能說的是富邦、兆豐之類,結果因為買不起一張,app打開,類別選金融股,就選了支股價買得起的買下去,我還真的看過這種人。 其實現在都零股交易了,手續費低消也大多是1元了,買不起整張,你還可以買零股啊。 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任何理由非買雞蛋水餃股不可了吧。 投資可以更單純,如果覺得是好公司,看好未來的股價/殖利率/發展性,就可以買,不管它股價是個位數或是四位數。 當然,你也可以為了排除真的有下市風險、或是就不喜歡不能信用交易的股票,直接忽略雞蛋水餃股,反正雞蛋水餃股佔的比例不高,還有其他股票可以挑選。 但我要提醒你,如果你不喜歡淨值太低的,只靠股價篩選還是有漏網之魚。 也別看股價低以為漲跌就少,其實高價股一天是漲跌10%、低價股也是一樣。就像你以為便當50漲到60塊只漲十塊很少,其實它...

雞蛋水餃股好不好?重點不是股價而是本質

  小資族因為資金不多,常常會關注比較低價的股票,股票的面額都是一張10塊,但有些股票的股價卻低於10元,這種股我們稱為雞蛋水餃股。 每次股價下跌時,你會看到有些人說雞蛋水餃股因為基本面差,應該要優先砍掉,但如果你對股票的原理有初步認識後,就知道基本面的獲利、淨值之類的,要換成股價都脫離不了股本。 換句話說,股本越大,股價勢必就越低,因此股價低不代表這支股票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股本太大了;另一方面,有些股票股價很高,是因為股本太低了,基本面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當然,每股淨值低於10元就無法信用交易、低於5元就要全額交割,而大部分情況下,股價都不會低於淨值,所以股價低於10元的確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 但公司也可以用減資的方式來減小股本,增加股價/淨值來解決,事實上公司本質完全不變,如果只因為股價變了,就變好/壞公司,這邏輯有點問題。 所以,基本面是重要的,但基本面不可以光看股價來判斷,其實雞蛋水餃股跟一般股票沒有兩樣,都是有好有壞,投資人應該更關注本質好壞,而不是用股價來判斷。 舉例來說,面板、航運、銀行都不乏有長期股價低於10元的股票,它們也不全都是爛公司,雖然股價並不是很高,但說要下市也還離得遠,其實跟其他股票就是股價/股數的數字差別而已。 不說你也知道,這些股票前兩年都有爆發性的成長,誰還敢說它們是爛股票呢。 不過「不排除」是一回事,是不要非買這些雞蛋水餃股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看過有些人專買雞蛋水餃股,原因倒不是覺得這是好公司,竟然是因為它們比較便宜。 比如人家說金融股好,可能說的是富邦、兆豐之類,結果因為買不起一張,app打開,類別選金融股,就選了支股價買得起的買下去,我還真的看過這種人。 其實現在都零股交易了,手續費低消也大多是1元了,買不起整張,你還可以買零股啊。 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任何理由非買雞蛋水餃股不可了吧。 投資可以更單純,如果覺得是好公司,看好未來的股價/殖利率/發展性,就可以買,不管它股價是個位數或是四位數。 當然,你也可以為了排除真的有下市風險、或是就不喜歡不能信用交易的股票,直接忽略雞蛋水餃股,反正雞蛋水餃股佔的比例不高,還有其他股票可以挑選。 但我要提醒你,如果你不喜歡淨值太低的,只靠股價篩選還是有漏網之魚。 也別看股價低以為漲跌就少,其實高價股一天是漲跌10%、低價股也是一樣。就像你以為便當50漲到60塊只漲十塊很少,其實它...

投資就像種樹,神木的誕生不是因為它的努力,而是幾百年前種子落下時就決定了

  以前的工作是在規劃公園,但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也是長久以來困擾各縣市政府的魔樹ー黑板樹。 黑板樹是以前剛開始要發展市容時,為了要快速成林而大量栽種的,還曾經訂為台中市樹,但想不到幾十年後,發現它的問題超乎想像。 黑板樹不是台灣原生種,而是從東南亞引進的,結果來台灣水土不服,小時候還看不出來,等到長高長大後,才發現它很不耐風吹。 之前新聞會看到,颱風過後滿地樹枝、甚至砸壞車子的,十之八九都是黑板樹,所以每次一個舊公園要改造,最大的課題就是怎麼處理黑板樹。 全部移除掉也不可惜,但那個公園就得再重新種樹,過二三十年才會有樹蔭,這段時間就等著被嫌這個公園改造成果不佳,因為熱到不行。 但不移除,又得想會不會在颱風天砸壞東西,甚至砸到人怎麼辦。 不過長痛不如短痛,隨著黑板樹少了,最近颱風天的砸車意外也少了很多了。 其實,投資跟種樹的過程很像,你不可能期待今天種下種子,明天就可以在這裡乘涼,投資也是需要時間的。 一開始你只是不斷在澆水,不知道澆了多久,景象還是一成不變,你想著,這顆樟樹種子該不會發不出芽吧?也不知道又澆了多久,才終於看到冒出了一點芽。 過了一段時間,這株小芽長成了小樹,你開始可以在樹下乘涼了,雖然樹蔭小小的,但偶爾還是可以為你消除一點點暑氣。 雖然常常在樹下乘涼,但等到你再注意到它時,已經是一棵大樹了,你很慶幸十年前種下了這棵樹,讓你現在的生活舒適很多。 但有一個平行時空裡,你種的是黑板樹 你種下了種子,澆了幾天水,發芽後樹很快就長高了,你很快就可以在樹下乘涼,看著隔壁種樟樹的鄰居還在擔心他的小芽被踩到夭折,心裡油然而生起一股優越感。 但很快的,你發現這樹有問題,不時在斷枝,每次颱風來你都擔心車子、房子被砸壞,想把它移除,但光是吊卡車費用就要幾萬元。 猶豫了幾年,終於在一次砸破玻璃後,你想萬一砸到人就不得了,痛定思痛,花了一筆錢請人移除,重新種下一顆樟樹種子。 在投資的初期,看不到成效總是讓你心急,但如果你持續投入,等到你再注意到時,這顆種子變成一棵大樹,時間的複利只會獎賞有耐心的人。 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但你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規劃在錯的投資上,就像種錯了樹,不只磋砣了時間,有時還會付出代價。

投資就像種樹,神木的誕生不是因為它的努力,而是幾百年前種子落下時就決定了

  以前的工作是在規劃公園,但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也是長久以來困擾各縣市政府的魔樹ー黑板樹。 黑板樹是以前剛開始要發展市容時,為了要快速成林而大量栽種的,還曾經訂為台中市樹,但想不到幾十年後,發現它的問題超乎想像。 黑板樹不是台灣原生種,而是從東南亞引進的,結果來台灣水土不服,小時候還看不出來,等到長高長大後,才發現它很不耐風吹。 之前新聞會看到,颱風過後滿地樹枝、甚至砸壞車子的,十之八九都是黑板樹,所以每次一個舊公園要改造,最大的課題就是怎麼處理黑板樹。 全部移除掉也不可惜,但那個公園就得再重新種樹,過二三十年才會有樹蔭,這段時間就等著被嫌這個公園改造成果不佳,因為熱到不行。 但不移除,又得想會不會在颱風天砸壞東西,甚至砸到人怎麼辦。 不過長痛不如短痛,隨著黑板樹少了,最近颱風天的砸車意外也少了很多了。 其實,投資跟種樹的過程很像,你不可能期待今天種下種子,明天就可以在這裡乘涼,投資也是需要時間的。 一開始你只是不斷在澆水,不知道澆了多久,景象還是一成不變,你想著,這顆樟樹種子該不會發不出芽吧?也不知道又澆了多久,才終於看到冒出了一點芽。 過了一段時間,這株小芽長成了小樹,你開始可以在樹下乘涼了,雖然樹蔭小小的,但偶爾還是可以為你消除一點點暑氣。 雖然常常在樹下乘涼,但等到你再注意到它時,已經是一棵大樹了,你很慶幸十年前種下了這棵樹,讓你現在的生活舒適很多。 但有一個平行時空裡,你種的是黑板樹 你種下了種子,澆了幾天水,發芽後樹很快就長高了,你很快就可以在樹下乘涼,看著隔壁種樟樹的鄰居還在擔心他的小芽被踩到夭折,心裡油然而生起一股優越感。 但很快的,你發現這樹有問題,不時在斷枝,每次颱風來你都擔心車子、房子被砸壞,想把它移除,但光是吊卡車費用就要幾萬元。 猶豫了幾年,終於在一次砸破玻璃後,你想萬一砸到人就不得了,痛定思痛,花了一筆錢請人移除,重新種下一顆樟樹種子。 在投資的初期,看不到成效總是讓你心急,但如果你持續投入,等到你再注意到時,這顆種子變成一棵大樹,時間的複利只會獎賞有耐心的人。 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但你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規劃在錯的投資上,就像種錯了樹,不只磋砣了時間,有時還會付出代價。

科普YouTuber推薦:佑來了

  有一個我很喜歡,也覺得很有意思的YouTuber,他的上片頻率很不固定,但竟然有快70萬的訂閱,那就是「佑來了」。 這是一個講物理的頻道,作者佑老師據說是一名補教老師,每片都不惜重本買一堆道具、或用3D列印出來,把一個物理現象講述的非常清楚。 他最厲害的不是證明怎樣是對的,而是可以不斷找出一看似合理,實際卻有BUG的說法,每片都要被他騙個兩三次才會看到解答。 這種就是十年磨一劍的經典了吧,可能看到哪裡有未解之謎就去研究研究,然後靠大人的力量做出一堆道具來,拍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影片。 當然,能把艱深的知識講得這麼白話絕對是特異功能,把行話講得像幹話,光永動機就做了四、五集,雖然最終還是沒聽懂原理,不過看起來很厲害就是了。 另一個有趣的YouTuber就是「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這個就比較認真一點了,至少每周固定上片,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是從「聽歌職業病」認識的。 這是一個用文本分析的方式來解釋歌詞的影片,文本分析,感覺是文青在做的事,但套到歌詞上,好像就有點意思了。 一看不得了,像是珂拉琪的歌我每首都聽不懂,看了歌詞還是不懂,連歌名也看不懂。聽完朱老師一講就懂了,瞬間愛上珂拉琪的歌。 又如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首真的讓我驚豔,用最深沉的黑暗來做心靈雞湯,真的是內行看門道,不講不知道。 當然,像中島美嘉這首滿多人解析過了,但其他歌就未必,像是一些抖音神曲,一聽就有點尷尬,但憑我們的中文造詣也只能感覺感覺,要說哪裡怪就沒辦法了。 所以在解析〈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跟〈芒種〉時就特別令人熱血賁張。看吧,我早說過這兩首歌詞很怪了吧!再配上朱老師的顏藝,真的很推薦大家去看看。 這兩個頻道的核心知識都算冷門,要跟你講物理、文學,大概不會有人有興趣,但創作者都巧妙用了熱門的題材去包裝:幹話跟歌詞。 看完佑來了,讓我想到我以前也當過物理小老師、看完聽歌職業病更讓我入門了〈真文青養成班〉系列,這就是包裝的威力。 另外像是「反正我很閒」也是想到就上,拍了這麼久也不會去升級攝影機,一支手機就想打天下,有時整部片看完也不知道在講什麼,但就是覺得有趣。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我一樣,現在YT首頁打開,有訂閱且定期上片的跳出來,都想說之後再點,但之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反倒是這種愛上不上的,每次一上片就必點,搞得好像我們平常在YT首頁閒晃,就是為了等他們上片一樣。 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