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死存錢可能讓你的投資失敗

  常常接觸投資書籍的人,應該很清楚複利的威力,因為複利威力是如此之大,所以應該儘可能的把資產拿去累積複利,生活中應該能省則省,甚至趁年輕時更努力工作,因為現在增加的資產,在日後會以指數化的方式成長成數倍,你也這麼認為嗎?我不這麼認為, 不是因為數學,而是因為心理 ,我認為過於死硬的存錢可能會導致財務規劃的失敗。 我認為投資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所以我可以接受價格不俗但我認為有其需要的初榨橄欖油、果汁機、小孩玩具或露營用具等休閒花費,偶爾也來個高級牛排,就算20年後可能價值數萬元。這些都不是因為投資的考量,單純是自己想要,我的目標不是成為億萬富翁,而是能一直擁有滿意的生活而已。 為了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就是量入為出,並不是省到摳門,而是把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式列出來,然後設法完成。網路可以很容易找到定期定額計算機,例如你預計30年後退休,1個月存下1萬元,用6%年化報酬率試算可以得出期末金額約980萬,大約是以4%法則計算的合適退休積蓄,如果你對4%法則存疑,或是想提早退休,可以自行微調。 這筆錢必須是不能動用的,請選擇一個合適的工具(例如VT)長期執行。因為一旦設定好目標,而且告訴自己不能挪為他用,形同於在心理開設一個儲蓄戶,所有的花費就會優先以儲蓄考量,目標就如同一面靶出現在你面前,你要做的只剩設法擊中目標而已。 當你發現目標儲蓄金額難以達成,必須先找出關鍵問題,可能是花費過高、可能是收入不足,也可能是目標過高,將這些要件一一列出,但不要想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只要確定自己在往正確的方向走就好。換句話說,就是先求及格,如果不能及格,就先求比昨天進步。例如你可以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先以較低的花費及目標儲蓄金額執行,同時努力工作換取收入的增加,同時要時刻檢視跟目標的距離,以儘快趕上你的目標儲蓄金額。 為了計畫能長期執行,適時給自己獎勵是必要的 ,在列出目標後嚴格執行,其他的就可以做為你獎勵自己的彈性,但也不是一有剩錢就花掉,我們只是保留彈性而已,花費時還是得視實用性與滿足感而定。 投資路枯燥又漫長,而如果你把自己逼得太緊,投資路就會變得枯燥漫長又緊繃 ,哪條路比較好走應該不用多說。 有些人認為投資的最終目標是財務自由,理性的作法是儘可能縮減慾望,把每分錢都投入複利中,而我認為如果你強迫自己過你不想過的生活,就已失去投資的意義了。 如果為了30年後的「更」幸福的生活,...

死存錢可能讓你的投資失敗

  常常接觸投資書籍的人,應該很清楚複利的威力,因為複利威力是如此之大,所以應該儘可能的把資產拿去累積複利,生活中應該能省則省,甚至趁年輕時更努力工作,因為現在增加的資產,在日後會以指數化的方式成長成數倍,你也這麼認為嗎?我不這麼認為, 不是因為數學,而是因為心理 ,我認為過於死硬的存錢可能會導致財務規劃的失敗。 我認為投資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所以我可以接受價格不俗但我認為有其需要的初榨橄欖油、果汁機、小孩玩具或露營用具等休閒花費,偶爾也來個高級牛排,就算20年後可能價值數萬元。這些都不是因為投資的考量,單純是自己想要,我的目標不是成為億萬富翁,而是能一直擁有滿意的生活而已。 為了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就是量入為出,並不是省到摳門,而是把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式列出來,然後設法完成。網路可以很容易找到定期定額計算機,例如你預計30年後退休,1個月存下1萬元,用6%年化報酬率試算可以得出期末金額約980萬,大約是以4%法則計算的合適退休積蓄,如果你對4%法則存疑,或是想提早退休,可以自行微調。 這筆錢必須是不能動用的,請選擇一個合適的工具(例如VT)長期執行。因為一旦設定好目標,而且告訴自己不能挪為他用,形同於在心理開設一個儲蓄戶,所有的花費就會優先以儲蓄考量,目標就如同一面靶出現在你面前,你要做的只剩設法擊中目標而已。 當你發現目標儲蓄金額難以達成,必須先找出關鍵問題,可能是花費過高、可能是收入不足,也可能是目標過高,將這些要件一一列出,但不要想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只要確定自己在往正確的方向走就好。換句話說,就是先求及格,如果不能及格,就先求比昨天進步。例如你可以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先以較低的花費及目標儲蓄金額執行,同時努力工作換取收入的增加,同時要時刻檢視跟目標的距離,以儘快趕上你的目標儲蓄金額。 為了計畫能長期執行,適時給自己獎勵是必要的 ,在列出目標後嚴格執行,其他的就可以做為你獎勵自己的彈性,但也不是一有剩錢就花掉,我們只是保留彈性而已,花費時還是得視實用性與滿足感而定。 投資路枯燥又漫長,而如果你把自己逼得太緊,投資路就會變得枯燥漫長又緊繃 ,哪條路比較好走應該不用多說。 有些人認為投資的最終目標是財務自由,理性的作法是儘可能縮減慾望,把每分錢都投入複利中,而我認為如果你強迫自己過你不想過的生活,就已失去投資的意義了。 如果為了30年後的「更」幸福的生活,...

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想不到會畢業的偏偏會畢業

 「墨菲定律」最初只是一位叫墨菲的飛行員,嘲笑他因為技術人員低級錯誤,而無法順利進行實驗的倒楣同事:「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後來則被引申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必然會出錯」,墨菲應該沒想到這句玩笑話竟會演變成「定律」,更想不到這句話能完美解釋在股票市場存活的秘訣。  許多人對墨菲定律的印象是,例如今天上班快遲到了,結果偏偏就遇到紅燈。或是在全聯結帳時換了看起來比較快的收銀機,結果偏偏遇到收銀機壞掉。 或是洗好車的那幾天總是會遇到下雨等等,諸如此類倒楣的事情,雖然這的確是嘲笑倒楣同事的那個墨菲的原意,不過在股市裡這種徒呼負負就沒什麼用了。  股票市場中的墨菲定律,可以把他用風險的角度來思考,當你做出任有帶有風險的決策時,總有一天會讓你因該風險而受到損失,或許你這次風險沒有發生,下次風險也沒有發生,但如果你持續使用,無法避免的它一定會發生。 而這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不要承擔可能讓你一敗塗地的風險 。 高報酬必定伴隨高風險,如果你看到一個高報酬低風險的標的, 很大可能只是你沒看到背後的風險 ,而如果你使用桿槓或生活準備金去投資,就會讓你承擔了本金(扣除生活準備金)歸零的風險,而我們知道這將必然會發生。  第二,虧損不代表失敗 。 當你承擔了一些風險,而沒實際受到損失,代表你的獲利是帶有運氣成分的,所以你要做好準備,有一天它會變成你的已實現虧損,而當那天到來時你不該驚慌失措,也無需過於苛責。人性抗拒接受失敗,風險發生要把它視為整體績效的一部分,然後理性面對。  第三,沒想怎麼贏先想怎麼輸 。 股市最美好時期是期待他上漲時,很多人進股市只想賺了錢要多少停利,停利後要怎麼使用,但沒想過每支股票都有下跌的風險,因此許多人追在飆股的山頂,再成立自救會互相取暖,其實一開始就該先想,如果股價不如預期怎麼辦,如何才能讓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就算你是個算牌技術一流的21點玩家,也不能在勝率極高的情況下梭哈 ,因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必然會出錯"。不要有這次不一樣的想法,每次都要把風險列入最優先考量,小心駛得萬年船,股市每天都開門,在想怎麼在股市暴賺前,先想怎麼在股市中活得更久。

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想不到會畢業的偏偏會畢業

 「墨菲定律」最初只是一位叫墨菲的飛行員,嘲笑他因為技術人員低級錯誤,而無法順利進行實驗的倒楣同事:「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後來則被引申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必然會出錯」,墨菲應該沒想到這句玩笑話竟會演變成「定律」,更想不到這句話能完美解釋在股票市場存活的秘訣。  許多人對墨菲定律的印象是,例如今天上班快遲到了,結果偏偏就遇到紅燈。或是在全聯結帳時換了看起來比較快的收銀機,結果偏偏遇到收銀機壞掉。 或是洗好車的那幾天總是會遇到下雨等等,諸如此類倒楣的事情,雖然這的確是嘲笑倒楣同事的那個墨菲的原意,不過在股市裡這種徒呼負負就沒什麼用了。  股票市場中的墨菲定律,可以把他用風險的角度來思考,當你做出任有帶有風險的決策時,總有一天會讓你因該風險而受到損失,或許你這次風險沒有發生,下次風險也沒有發生,但如果你持續使用,無法避免的它一定會發生。 而這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不要承擔可能讓你一敗塗地的風險 。 高報酬必定伴隨高風險,如果你看到一個高報酬低風險的標的, 很大可能只是你沒看到背後的風險 ,而如果你使用桿槓或生活準備金去投資,就會讓你承擔了本金(扣除生活準備金)歸零的風險,而我們知道這將必然會發生。  第二,虧損不代表失敗 。 當你承擔了一些風險,而沒實際受到損失,代表你的獲利是帶有運氣成分的,所以你要做好準備,有一天它會變成你的已實現虧損,而當那天到來時你不該驚慌失措,也無需過於苛責。人性抗拒接受失敗,風險發生要把它視為整體績效的一部分,然後理性面對。  第三,沒想怎麼贏先想怎麼輸 。 股市最美好時期是期待他上漲時,很多人進股市只想賺了錢要多少停利,停利後要怎麼使用,但沒想過每支股票都有下跌的風險,因此許多人追在飆股的山頂,再成立自救會互相取暖,其實一開始就該先想,如果股價不如預期怎麼辦,如何才能讓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就算你是個算牌技術一流的21點玩家,也不能在勝率極高的情況下梭哈 ,因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必然會出錯"。不要有這次不一樣的想法,每次都要把風險列入最優先考量,小心駛得萬年船,股市每天都開門,在想怎麼在股市暴賺前,先想怎麼在股市中活得更久。

《生活槓桿》 你不使用槓桿,就是被槓桿了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認為只是講類似把時間留下來做更有產值的事情,像是我之前提過買三機把時間空下來投資自己的觀念,不過一般人大概跟我一樣,比較稱得上是有產值的工作也就投資自己,其他的事情大抵都能用生活中的閒置時間完成,而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就沒必要將槓桿極大化了。看完這本書以後才知道作者要講的遠不止這些,與其說「 槓桿 」是種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個思考模式。 書中指出,人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時間,每個人有大致相同的時間,但成就卻大不相同,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時間,例如事前規劃工作的時間及順序,將每天精神最好、最有創意或是最能專心,也就是戰鬥力最強的時候優先完成最重大的工作,而一些不得不做而且不太重要的瑣事,則留到像是午覺醒來那類狀況不佳的時候。 人最常見的迷思就是以為投入的時間會與獲得成正比,事實上職業前景大不相同,在選擇職業時已經決定了起跑點。有的職業就算付出再多心力前景仍然有限,還可能付出時間或健康的風險。反之有些職業的天花板高,風險也較低。前者代表你是別人的槓桿,後者代表你有善用槓桿,如果把兩件工作擺在一起比較分析,幾乎沒有人會自願選擇前者,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的都是前者。或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非自願選擇工作,然而這也意味著後者競爭性其實不如你想的激烈。 為了獲得良好的報酬,作者建議用80/20法則思考,你的工作內容其中80%只能為你帶來20%的收益,而其他20%則能為你帶來80%收益,因此你必須不斷檢視你的心力是放在哪個部分,並及時調整,如果可以就果斷放棄低產值的工作。在這部分書中有許多檢核的標準可供參考。 生活中的桿槓應該深化為思考的一部分,作者舉例來說,高爾夫球運動中,推桿佔球桿總數只有7%,但職業選手近4成的揮擊都是使用推桿。意思不言自明, 比起豪邁的開球,更該練習的是枯燥的推桿 ,生活中也是一樣,應該時時思考最值得你投入的部分,以避免偏離人生軌道太遠。 從生活桿桿的精神推而廣之,在學習上你應該盡量請益導師勝過自己摸索;在領導上你要讓團隊能了解你的願景,並願意為你的願景努力;在花費上你要思考有沒有更有效益的花法;在休閒娛樂上要想能不能結合工作;在工作上要想能不能結合休閒娛樂, 生活槓桿的觀念淺顯易懂,作者提出許多他自己使用的生活槓桿法,都是簡單實用的方式,可以立即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讓你能在單位時間內獲得多重成果。同時也包含了追求頂尖的生活建議,正如...

《生活槓桿》 你不使用槓桿,就是被槓桿了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認為只是講類似把時間留下來做更有產值的事情,像是我之前提過買三機把時間空下來投資自己的觀念,不過一般人大概跟我一樣,比較稱得上是有產值的工作也就投資自己,其他的事情大抵都能用生活中的閒置時間完成,而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就沒必要將槓桿極大化了。看完這本書以後才知道作者要講的遠不止這些,與其說「 槓桿 」是種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個思考模式。 書中指出,人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時間,每個人有大致相同的時間,但成就卻大不相同,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時間,例如事前規劃工作的時間及順序,將每天精神最好、最有創意或是最能專心,也就是戰鬥力最強的時候優先完成最重大的工作,而一些不得不做而且不太重要的瑣事,則留到像是午覺醒來那類狀況不佳的時候。 人最常見的迷思就是以為投入的時間會與獲得成正比,事實上職業前景大不相同,在選擇職業時已經決定了起跑點。有的職業就算付出再多心力前景仍然有限,還可能付出時間或健康的風險。反之有些職業的天花板高,風險也較低。前者代表你是別人的槓桿,後者代表你有善用槓桿,如果把兩件工作擺在一起比較分析,幾乎沒有人會自願選擇前者,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的都是前者。或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非自願選擇工作,然而這也意味著後者競爭性其實不如你想的激烈。 為了獲得良好的報酬,作者建議用80/20法則思考,你的工作內容其中80%只能為你帶來20%的收益,而其他20%則能為你帶來80%收益,因此你必須不斷檢視你的心力是放在哪個部分,並及時調整,如果可以就果斷放棄低產值的工作。在這部分書中有許多檢核的標準可供參考。 生活中的桿槓應該深化為思考的一部分,作者舉例來說,高爾夫球運動中,推桿佔球桿總數只有7%,但職業選手近4成的揮擊都是使用推桿。意思不言自明, 比起豪邁的開球,更該練習的是枯燥的推桿 ,生活中也是一樣,應該時時思考最值得你投入的部分,以避免偏離人生軌道太遠。 從生活桿桿的精神推而廣之,在學習上你應該盡量請益導師勝過自己摸索;在領導上你要讓團隊能了解你的願景,並願意為你的願景努力;在花費上你要思考有沒有更有效益的花法;在休閒娛樂上要想能不能結合工作;在工作上要想能不能結合休閒娛樂, 生活槓桿的觀念淺顯易懂,作者提出許多他自己使用的生活槓桿法,都是簡單實用的方式,可以立即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讓你能在單位時間內獲得多重成果。同時也包含了追求頂尖的生活建議,正如...

「當一件事好到不像真的,那通常就不是真的」 龐式騙局輪不到你

  昨天又一起經典的龐式騙局新聞,新聞內容是一名自稱飼料業務的男子,藉由鼓吹投資養雞,以每隻小雞20元的金額投資,養三周後轉賣每隻可獲利2至5元,其中一名被害人起初半信半疑只投入10萬元,經過三周後連本帶利拿回12萬元,之後又陸續獲利了幾次,使他呼朋引伴,先後又投資700萬血本無歸,更傳出有人被詐騙2000萬元。 經典的龐式騙局是以後金貼前金的方式,為了增加後金的數量,有些會以像老鼠會拉下線可以抽成,或是以超高利潤、期間限定等等話術吸引資金。這個案例只能從新聞為數不多的線索了解,但應該也不例外,先以身份(飼料業務)及養雞實照取信,並經由初期投入的獲利者口耳相傳,最後收網時或許還限定了時間,才誘使被害人急於發財而投入大筆資金。 《投資最重要的事》裡有一句話, 當一件事好到不像真的,那通常就不是真的 。時時把高獲利伴隨高風險這件事放在心裡,這個案例的獲利是每三周15-20%,以每月15%複利一年收益率可達430%,有這種投資機會時,應該先問他的風險在哪裡?如果風險很低的話,不管是飼料業務,甚至故事中小雞養大後的買主豈有不投資的道理,事實上就是沒這麼好的事。 以我的投資經驗為例,之前提到過我有在自家屋頂投資太陽能板,因為金額也很大,而我本身對太陽能相關產業完全不了解,所以我先了解太陽能的功率、日照時數、發電度數計算收益,並在市面上的認購網站上認購太陽能板,經由實際的監控數據複核我的計算,並與認購網站業者了解相關風險,再找屋頂太陽能的建置廠商來重複檢核,確認已經相當了解風險及後續的維護管理費用後,才敢放心投入,雖然花的時間心力多很多,但也 唯有這樣才是對自己的投資負責的方式 。 不管是龐式騙局或是投資泡沫,最後投入的投資人總是會血本無歸,而這些投資人都犯了相同的錯: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投資,對風險的了解不夠詳細,而且都犯了錯失恐懼(FOMO)。當做反面案例來看,如果能避免上述的錯誤,龐式騙局的受害人就輪不到你。

「當一件事好到不像真的,那通常就不是真的」 龐式騙局輪不到你

  昨天又一起經典的龐式騙局新聞,新聞內容是一名自稱飼料業務的男子,藉由鼓吹投資養雞,以每隻小雞20元的金額投資,養三周後轉賣每隻可獲利2至5元,其中一名被害人起初半信半疑只投入10萬元,經過三周後連本帶利拿回12萬元,之後又陸續獲利了幾次,使他呼朋引伴,先後又投資700萬血本無歸,更傳出有人被詐騙2000萬元。 經典的龐式騙局是以後金貼前金的方式,為了增加後金的數量,有些會以像老鼠會拉下線可以抽成,或是以超高利潤、期間限定等等話術吸引資金。這個案例只能從新聞為數不多的線索了解,但應該也不例外,先以身份(飼料業務)及養雞實照取信,並經由初期投入的獲利者口耳相傳,最後收網時或許還限定了時間,才誘使被害人急於發財而投入大筆資金。 《投資最重要的事》裡有一句話, 當一件事好到不像真的,那通常就不是真的 。時時把高獲利伴隨高風險這件事放在心裡,這個案例的獲利是每三周15-20%,以每月15%複利一年收益率可達430%,有這種投資機會時,應該先問他的風險在哪裡?如果風險很低的話,不管是飼料業務,甚至故事中小雞養大後的買主豈有不投資的道理,事實上就是沒這麼好的事。 以我的投資經驗為例,之前提到過我有在自家屋頂投資太陽能板,因為金額也很大,而我本身對太陽能相關產業完全不了解,所以我先了解太陽能的功率、日照時數、發電度數計算收益,並在市面上的認購網站上認購太陽能板,經由實際的監控數據複核我的計算,並與認購網站業者了解相關風險,再找屋頂太陽能的建置廠商來重複檢核,確認已經相當了解風險及後續的維護管理費用後,才敢放心投入,雖然花的時間心力多很多,但也 唯有這樣才是對自己的投資負責的方式 。 不管是龐式騙局或是投資泡沫,最後投入的投資人總是會血本無歸,而這些投資人都犯了相同的錯: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投資,對風險的了解不夠詳細,而且都犯了錯失恐懼(FOMO)。當做反面案例來看,如果能避免上述的錯誤,龐式騙局的受害人就輪不到你。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黑天鵝

如果你不是全職投資人,當你開始做價值分析後會發現你能研究的標的有限,而其中能符合你設定的條件的標的又更少,裡面或許會有一個「完美標的」,而其他的可能是差強人意,難道非買進完美標的和它的快樂夥伴,以達到分散投資嗎,當我對一個標的有十足信心,為什麼還要買入其他標的呢? 有這種疑惑的人不在少數,去年台積電從300衝到600的階段,就有不少人在質疑買進0050的必要性,因為台積電權重最高曾佔近一半的0050,所以在台積電勢強時買進0050好像不如直接買進台積電。然而講到「分散」重點從來都不是在報酬,而是在「風險」或者「穩定獲利的機會」,高風險必定伴隨著高報酬,而適度分散如同之前的「 分散投資有什麼好處 」一文提到的,是在不降低太多報酬的情況下降低風險。 或許你會想,事實證明去年低點至今,台積電漲了150%,而0050「只」漲了100%。這句話包含了倖存者偏差、後見之明等偏誤,因為台積電只有一個,而佔比約50%的台積電有優於平均的表現,代表其他49個標的是落後平均的,要知道買進台積電成為顯學也就是去年的事,之前也就大致符合平均,所以儘管台積電是龍頭,但你要在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挑中台積電也實屬不易。而再好的公司你也不該單押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這就要講到今天的主題了:非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指的是台股或類股的整體風險,例如台海危機、政府加稅、缺電、產業生態改變等等,而非系統性風險可能有資金週轉不靈、缺料、砍單、下(上)游漲(砍)價,甚至財報造假等等,許多因素是以一般投資人資源及心力無從發現的,而黑天鵝事件更是讓所有人都難以察覺。 黑天鵝大家都清楚,但舉個非股市的例子,最近日本研發出以3D列印的方式製造人工和牛,而且能精準控制脂肪與肌肉的比例,換句話說,可以自由調整油花分布,這對和牛業者來說就是超大黑天鵝,和牛業者在養牛行業裡扮演著技術、行銷、獲利都大幅領先同業的龍頭角色,但人工和牛可能完全改變生態,以後3D列印出來一律"A6"等級,必須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及人力物力,可能還要憑藉一點運氣才能達到A5等級,不管在價格或品質上都可能面臨極大挑戰。 正因你無法掌握系統性與非系統性的風險,而分散投資能幫你消除大部分非系統性風險,所以無論如何你應該分散投資,如果你沒辦法找到足夠優質標的供你投資,那就使用指數化投資,指數化投資沒有所謂落後,因為它領取的是平均報酬,如果有...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黑天鵝

如果你不是全職投資人,當你開始做價值分析後會發現你能研究的標的有限,而其中能符合你設定的條件的標的又更少,裡面或許會有一個「完美標的」,而其他的可能是差強人意,難道非買進完美標的和它的快樂夥伴,以達到分散投資嗎,當我對一個標的有十足信心,為什麼還要買入其他標的呢? 有這種疑惑的人不在少數,去年台積電從300衝到600的階段,就有不少人在質疑買進0050的必要性,因為台積電權重最高曾佔近一半的0050,所以在台積電勢強時買進0050好像不如直接買進台積電。然而講到「分散」重點從來都不是在報酬,而是在「風險」或者「穩定獲利的機會」,高風險必定伴隨著高報酬,而適度分散如同之前的「 分散投資有什麼好處 」一文提到的,是在不降低太多報酬的情況下降低風險。 或許你會想,事實證明去年低點至今,台積電漲了150%,而0050「只」漲了100%。這句話包含了倖存者偏差、後見之明等偏誤,因為台積電只有一個,而佔比約50%的台積電有優於平均的表現,代表其他49個標的是落後平均的,要知道買進台積電成為顯學也就是去年的事,之前也就大致符合平均,所以儘管台積電是龍頭,但你要在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挑中台積電也實屬不易。而再好的公司你也不該單押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這就要講到今天的主題了:非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指的是台股或類股的整體風險,例如台海危機、政府加稅、缺電、產業生態改變等等,而非系統性風險可能有資金週轉不靈、缺料、砍單、下(上)游漲(砍)價,甚至財報造假等等,許多因素是以一般投資人資源及心力無從發現的,而黑天鵝事件更是讓所有人都難以察覺。 黑天鵝大家都清楚,但舉個非股市的例子,最近日本研發出以3D列印的方式製造人工和牛,而且能精準控制脂肪與肌肉的比例,換句話說,可以自由調整油花分布,這對和牛業者來說就是超大黑天鵝,和牛業者在養牛行業裡扮演著技術、行銷、獲利都大幅領先同業的龍頭角色,但人工和牛可能完全改變生態,以後3D列印出來一律"A6"等級,必須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及人力物力,可能還要憑藉一點運氣才能達到A5等級,不管在價格或品質上都可能面臨極大挑戰。 正因你無法掌握系統性與非系統性的風險,而分散投資能幫你消除大部分非系統性風險,所以無論如何你應該分散投資,如果你沒辦法找到足夠優質標的供你投資,那就使用指數化投資,指數化投資沒有所謂落後,因為它領取的是平均報酬,如果有...

對新科技應有的認知-是泡沫還是致富機會?

  許多人看到新科技或未知的領域都是產生排斥的心理,尤其是有許多人因此而獲得可觀利益時,總會有一群人圍過來不認同、唱衰,其實這結合了許多人性的缺點,可以說在社會裡是必然會發生的,但如果你不想放棄任何成功的機會,那你應該避免自己變成這樣。 既然是新科技或未知的新領域,自然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試想18世紀人們看到蒸汽機還以為是怪物,第一次看到電擔心輻射,微波爐也覺得有輻射,因此一直以來大家看到不了解的東西,都是先擔心它的壞處,這時真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任何的疑慮都會被放大,而且令人記憶深刻。 人性都有損失趨避的傾向,把100美元分給受試者,從100美元開始往下設定一個能獲利100元的賭注,平均要到50美元受試者才會接受賭注,也就是損失50元與獲得100元大約能在心理產生同等的份量,所以莫怪很多人看到新的科技,或新的投資機會時都會選擇觀望了。 先強調我不是建議你投入最近很夯的元宇宙或虛擬貨幣甚至電動車等等,只是針對這些新科技引發出的人性做個探討,投資的部分我認為還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去做就好,你認不認為這個題材的未來性、產值值得投資都沒關係,但首先你要先了解它。 以最難理解的元宇宙來說,概念是把VR與現實結合,形成一個可感知,有物品及人際關係互動的虛擬世界,如果你看過刀劍神域的話大概就是裡面的那個世界。你不能一開始就說他太虛幻,像是電影的場景,就直接認為這是炒作,而應該先了解它在做什麼,越早越好,了解後如果覺得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是覺得發展性、商機都差強人意,那就應該放棄。就像巴菲特說的,投資者就像不會被三振出局的棒球打者。你可以選你喜歡的球打,但也不要連看都不看,延續之前的80/20觀念, 在一個領域的初期,你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讓你比一般人早一大步 。 同時你也要記住,所有的新題材股,只要熱度夠高,都一定會吹出過大的泡沫,最終破裂導致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這是因為人性的錯失恐懼,許多人本來不相信的,在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因此發了財,不信也得信了,結果就套在山頂上,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於2000年的網路泡沫,至今網路的確是革命性的發明,產值大到當時很可能齊人想像得到,但泡沫還是破了,市值平均蒸發了80%以上。所以人性對於一個有故事性、有發展性、讓人興奮的新科技,必定會持續追捧直到泡沫破裂,投資人才會回歸理性。

對新科技應有的認知-是泡沫還是致富機會?

  許多人看到新科技或未知的領域都是產生排斥的心理,尤其是有許多人因此而獲得可觀利益時,總會有一群人圍過來不認同、唱衰,其實這結合了許多人性的缺點,可以說在社會裡是必然會發生的,但如果你不想放棄任何成功的機會,那你應該避免自己變成這樣。 既然是新科技或未知的新領域,自然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試想18世紀人們看到蒸汽機還以為是怪物,第一次看到電擔心輻射,微波爐也覺得有輻射,因此一直以來大家看到不了解的東西,都是先擔心它的壞處,這時真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任何的疑慮都會被放大,而且令人記憶深刻。 人性都有損失趨避的傾向,把100美元分給受試者,從100美元開始往下設定一個能獲利100元的賭注,平均要到50美元受試者才會接受賭注,也就是損失50元與獲得100元大約能在心理產生同等的份量,所以莫怪很多人看到新的科技,或新的投資機會時都會選擇觀望了。 先強調我不是建議你投入最近很夯的元宇宙或虛擬貨幣甚至電動車等等,只是針對這些新科技引發出的人性做個探討,投資的部分我認為還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去做就好,你認不認為這個題材的未來性、產值值得投資都沒關係,但首先你要先了解它。 以最難理解的元宇宙來說,概念是把VR與現實結合,形成一個可感知,有物品及人際關係互動的虛擬世界,如果你看過刀劍神域的話大概就是裡面的那個世界。你不能一開始就說他太虛幻,像是電影的場景,就直接認為這是炒作,而應該先了解它在做什麼,越早越好,了解後如果覺得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是覺得發展性、商機都差強人意,那就應該放棄。就像巴菲特說的,投資者就像不會被三振出局的棒球打者。你可以選你喜歡的球打,但也不要連看都不看,延續之前的80/20觀念, 在一個領域的初期,你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讓你比一般人早一大步 。 同時你也要記住,所有的新題材股,只要熱度夠高,都一定會吹出過大的泡沫,最終破裂導致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這是因為人性的錯失恐懼,許多人本來不相信的,在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因此發了財,不信也得信了,結果就套在山頂上,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於2000年的網路泡沫,至今網路的確是革命性的發明,產值大到當時很可能齊人想像得到,但泡沫還是破了,市值平均蒸發了80%以上。所以人性對於一個有故事性、有發展性、讓人興奮的新科技,必定會持續追捧直到泡沫破裂,投資人才會回歸理性。

《信任邊際》 談波克夏海瑟威的經營哲學

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多角化經營和併購,而且還長年有良好的績效,但較不為人知的是,該公司的經營模式與大部分的公司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公司,又是如何做到長期的成功呢? 波克夏至今仍保有以前合夥公司的許多特徵,例如董事及執行長的薪水很少(相較其他公司),股東的個人持股高度集中於該公司,另外在對被併購公司時,有別於一般企業,於併購後更換經營團隊或插手經營方向,甚或基於母公司利益考量清算資產,反而是儘可能保留原本公司名稱及經營團隊,並充分放權讓該公司執行長繼續帶領該公司,這一切都是基於本書的重點: 信任 。 除了對內部人的外,對外部被收購企業的行事也是基於信任,不要求詳細審計資料,只跟執行長談話了解公司的業務狀況及經營方針後,評估是筆值得的投資後就簽訂併購協議,契約也有別於一般企業收購的慣例,許多收購案例中契約要聘請律師草擬一份盡善盡美的合約,這在波克夏的案例是看不到的,一般而言協議是針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做概括式的說明,頗有古代握了手交易就完成了的味道。 有趣的是,一開始巴菲特在收購波克夏公司時就是一個有關信任的反例,當初巴菲特是單純買進這家紡織公司的股票,但後來他意識到,紡織產業的前景已經開始萎縮,而當時波克夏的總裁希伯里預計展開公開收購,並先詢問了巴菲特價格意願,希伯里同意以$11.5美元的價格,換得巴菲特願意出售的承諾,但最後公開收購的報價是11.375元,這使得巴菲特火冒三丈,最後決定非但不賣出股票,還要買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 不管是對內對外的信任,都使波克夏公司能把精力運用在更有效益之處,百密必有一疏,花了大把時間擬出你能想到最詳盡的契約,還是能找出漏洞,還不如建立在人與人間的信任,當人們充份感受到被信任後,會回以相等的信任。這也是波克夏能在併購案早人一步,員工會為了公司的利益考量,而非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的原因。 波克夏公司一直維持著信任模式,因為一旦缺少了信任,就如同土星失去了重力,根本無從管理如土星環的子公司們。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上深入了解巴菲特的經營哲學,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信任邊際或許較不直觀,但看完這本書後你會了解它能成功的原因

《信任邊際》 談波克夏海瑟威的經營哲學

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多角化經營和併購,而且還長年有良好的績效,但較不為人知的是,該公司的經營模式與大部分的公司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公司,又是如何做到長期的成功呢? 波克夏至今仍保有以前合夥公司的許多特徵,例如董事及執行長的薪水很少(相較其他公司),股東的個人持股高度集中於該公司,另外在對被併購公司時,有別於一般企業,於併購後更換經營團隊或插手經營方向,甚或基於母公司利益考量清算資產,反而是儘可能保留原本公司名稱及經營團隊,並充分放權讓該公司執行長繼續帶領該公司,這一切都是基於本書的重點: 信任 。 除了對內部人的外,對外部被收購企業的行事也是基於信任,不要求詳細審計資料,只跟執行長談話了解公司的業務狀況及經營方針後,評估是筆值得的投資後就簽訂併購協議,契約也有別於一般企業收購的慣例,許多收購案例中契約要聘請律師草擬一份盡善盡美的合約,這在波克夏的案例是看不到的,一般而言協議是針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做概括式的說明,頗有古代握了手交易就完成了的味道。 有趣的是,一開始巴菲特在收購波克夏公司時就是一個有關信任的反例,當初巴菲特是單純買進這家紡織公司的股票,但後來他意識到,紡織產業的前景已經開始萎縮,而當時波克夏的總裁希伯里預計展開公開收購,並先詢問了巴菲特價格意願,希伯里同意以$11.5美元的價格,換得巴菲特願意出售的承諾,但最後公開收購的報價是11.375元,這使得巴菲特火冒三丈,最後決定非但不賣出股票,還要買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 不管是對內對外的信任,都使波克夏公司能把精力運用在更有效益之處,百密必有一疏,花了大把時間擬出你能想到最詳盡的契約,還是能找出漏洞,還不如建立在人與人間的信任,當人們充份感受到被信任後,會回以相等的信任。這也是波克夏能在併購案早人一步,員工會為了公司的利益考量,而非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的原因。 波克夏公司一直維持著信任模式,因為一旦缺少了信任,就如同土星失去了重力,根本無從管理如土星環的子公司們。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上深入了解巴菲特的經營哲學,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信任邊際或許較不直觀,但看完這本書後你會了解它能成功的原因

人生的複利效應 投資自己要怎麼開始

  上篇我們談到了投資自己的複利效應,或許很多人看完上一篇後,還因各種原因而尚未決定採取行動,但我認為投資自己是每個人的第一要務,如果你看完上篇文章,有任何疑惑、排斥或猶豫等等,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 你會發現遠比你想的還要容易 。 巴菲特也建議優先投資是自己,因為「智慧是唯一他人無法搶走的財富,不會被偷走也不會被課稅,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相信投資自己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就像學生時代,大家都知道唸書的好處,但很多人還是做不到, 我會進一步說明投資自己的好處,並拆解一般人裹足不前的原因,讓你能選擇一條容易成功的道路 。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運用80/20法則,包括在知識上面,其實你只要能用20%的努力就可以贏過80%的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的同事的進修比例,就知道我所言不假。及早開始投資自己可以讓你很快比大部分人更為精明、更言之有物,而且在這資訊化的時代,每天接受的資訊能更有效吸收,在時間複利的紅利下會帶來可觀的好處。 一開始還不知道從何下手,我建議你從生活中遇到問題,或對你的工作有幫助的主題,不管是書籍、 影片、Podcast或是網路部落格等等,只要是知識含金量高的,可以挑選你比較能接受的方式,目的在養成習慣,一開始可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看),習慣養成後身體會自然促使你繼續行動,之後你應該往更廣泛的主題繼續吸收知識,目的是在各領域都能有基礎知識(一樣用到80/20法則,用20%的努力讓你有贏過80%人的知識),除了增加眼界外,也會慢慢發現各個領域的共通性。 有些人擔心投資自己會增加額外 開銷 ,會講到開銷代表你不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投資,你不會覺得買進一支股票「開銷」太大,而是著眼於他未來是否會為你帶來獲利,投資自己也是一樣情況,你的人生預計還有幾十年,獲得的知識能用到一次就是一筆划算的投資了。 另一些人則是還沒開始就開始害怕失敗,要知道投資自己沒有所謂的失敗,每次的投資都變成你自己的資產。但如果擬定了計畫卻無法順利執行,很容易使人產生自我否定。所以投資自己要像跑馬拉松一樣,一開始要先求能跑得久,之後發現還有餘裕再加速,人生的賽程還很長,一開始不要擔心落後。 沒有人天生是專家,所有的專家都是靠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而在這個贏者全拿的時代,如果你能脫穎而出,獲得的報酬都是不成比例的多。希望我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克服內心的疑惑,勇敢跨出第一步,萬事起頭難,但懷抱夢想並持續...

人生的複利效應 投資自己要怎麼開始

  上篇我們談到了投資自己的複利效應,或許很多人看完上一篇後,還因各種原因而尚未決定採取行動,但我認為投資自己是每個人的第一要務,如果你看完上篇文章,有任何疑惑、排斥或猶豫等等,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 你會發現遠比你想的還要容易 。 巴菲特也建議優先投資是自己,因為「智慧是唯一他人無法搶走的財富,不會被偷走也不會被課稅,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相信投資自己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就像學生時代,大家都知道唸書的好處,但很多人還是做不到, 我會進一步說明投資自己的好處,並拆解一般人裹足不前的原因,讓你能選擇一條容易成功的道路 。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運用80/20法則,包括在知識上面,其實你只要能用20%的努力就可以贏過80%的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的同事的進修比例,就知道我所言不假。及早開始投資自己可以讓你很快比大部分人更為精明、更言之有物,而且在這資訊化的時代,每天接受的資訊能更有效吸收,在時間複利的紅利下會帶來可觀的好處。 一開始還不知道從何下手,我建議你從生活中遇到問題,或對你的工作有幫助的主題,不管是書籍、 影片、Podcast或是網路部落格等等,只要是知識含金量高的,可以挑選你比較能接受的方式,目的在養成習慣,一開始可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看),習慣養成後身體會自然促使你繼續行動,之後你應該往更廣泛的主題繼續吸收知識,目的是在各領域都能有基礎知識(一樣用到80/20法則,用20%的努力讓你有贏過80%人的知識),除了增加眼界外,也會慢慢發現各個領域的共通性。 有些人擔心投資自己會增加額外 開銷 ,會講到開銷代表你不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投資,你不會覺得買進一支股票「開銷」太大,而是著眼於他未來是否會為你帶來獲利,投資自己也是一樣情況,你的人生預計還有幾十年,獲得的知識能用到一次就是一筆划算的投資了。 另一些人則是還沒開始就開始害怕失敗,要知道投資自己沒有所謂的失敗,每次的投資都變成你自己的資產。但如果擬定了計畫卻無法順利執行,很容易使人產生自我否定。所以投資自己要像跑馬拉松一樣,一開始要先求能跑得久,之後發現還有餘裕再加速,人生的賽程還很長,一開始不要擔心落後。 沒有人天生是專家,所有的專家都是靠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而在這個贏者全拿的時代,如果你能脫穎而出,獲得的報酬都是不成比例的多。希望我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克服內心的疑惑,勇敢跨出第一步,萬事起頭難,但懷抱夢想並持續...

人生的複利效應

  一般人因為資金不多,所以常常會覺得所謂複利效應等等跟他無關,畢竟如果只有十萬,翻倍也是多十萬而已,不如去兼差打工,或許三四個月就賺到10萬了,不用在那邊複利7年等翻倍。 我覺得這個觀念只 對了一半 ,對的是增加收入固然是重要的一環,特別在資金還不多的時候,然而複利效應並不只是指財富增長的方式而已,投資也不只包括買進資產這件事,而是在投資自己、自我成長這部分也必須仰賴複利的威力。 我會說儲蓄是必要的,但你不該為了儲蓄而放棄投資自己的機會,閱讀絕對是個低成本投資的方式,而其他語言、職場技能、投資理財技能等等也不在話下,我今天想特別聊的是「時間」,或是說節省時間的投資。 一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我認為在「自我投資」這一塊,可以把所有能夠為你節省時間的方式都算進來,只是很多人上班就很累了,難得有自己的時間哪還有心力去閱讀什麼的,我覺得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狀況很合理,只是這會使你裹足不前,不管理由是生活瑣事太多或是人性好逸惡勞。 我建議從人性著手,以一些可能要付出成本,但可以為你省下時間的事物開始,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進修,在心理上會覺得這些時間是多賺的,所以在使用上有其限制會比較能接受。例如婚姻三機:掃地機、洗碗機、烘衣機就是很好的節省時間的投資,而且還附帶了生活舒適跟家庭和諧的功能,三機加起來一天至少幫你省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簡單用壽命3年,總價10萬來算,一天也不過就是不到100元的成本,不管用兼差(時薪160)的角度,或是用買時間的角度,都是十分划算的投資。 再強調省下的時間必須用來提升自我,雖然放鬆是必要的,但如果節省下來的時間全都拿去放鬆,那你還不如去洗碗。每天逼自己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一件你覺得有產值的事,例如在烘衣機運作的時間,要求自己要拿來研究工作中會用到的VBA,或是簡單的閱讀書籍等等,當你每天持續做能讓你進步的事,就算幅度只有一點點,在複利效應下也能產生很大的變化。 從這概念擴展出來,生活中的大小事其實都可以運用,例如要不要花外送費、健身要不要請教練來增進效率、電腦壞了怎麼修等等,不過不要走火入魔,不是所有的時間都該被量化,也不用逼自己把所有時間都用進修,一下子強度太大反而容易三分鐘熱度。我建議一開始只要每天空出一點洗碗機為你賺來的時間,不要期待很快可以看到成果,在這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到更值得投資時間的方式,到時再依據你所需...

人生的複利效應

  一般人因為資金不多,所以常常會覺得所謂複利效應等等跟他無關,畢竟如果只有十萬,翻倍也是多十萬而已,不如去兼差打工,或許三四個月就賺到10萬了,不用在那邊複利7年等翻倍。 我覺得這個觀念只 對了一半 ,對的是增加收入固然是重要的一環,特別在資金還不多的時候,然而複利效應並不只是指財富增長的方式而已,投資也不只包括買進資產這件事,而是在投資自己、自我成長這部分也必須仰賴複利的威力。 我會說儲蓄是必要的,但你不該為了儲蓄而放棄投資自己的機會,閱讀絕對是個低成本投資的方式,而其他語言、職場技能、投資理財技能等等也不在話下,我今天想特別聊的是「時間」,或是說節省時間的投資。 一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我認為在「自我投資」這一塊,可以把所有能夠為你節省時間的方式都算進來,只是很多人上班就很累了,難得有自己的時間哪還有心力去閱讀什麼的,我覺得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狀況很合理,只是這會使你裹足不前,不管理由是生活瑣事太多或是人性好逸惡勞。 我建議從人性著手,以一些可能要付出成本,但可以為你省下時間的事物開始,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進修,在心理上會覺得這些時間是多賺的,所以在使用上有其限制會比較能接受。例如婚姻三機:掃地機、洗碗機、烘衣機就是很好的節省時間的投資,而且還附帶了生活舒適跟家庭和諧的功能,三機加起來一天至少幫你省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簡單用壽命3年,總價10萬來算,一天也不過就是不到100元的成本,不管用兼差(時薪160)的角度,或是用買時間的角度,都是十分划算的投資。 再強調省下的時間必須用來提升自我,雖然放鬆是必要的,但如果節省下來的時間全都拿去放鬆,那你還不如去洗碗。每天逼自己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一件你覺得有產值的事,例如在烘衣機運作的時間,要求自己要拿來研究工作中會用到的VBA,或是簡單的閱讀書籍等等,當你每天持續做能讓你進步的事,就算幅度只有一點點,在複利效應下也能產生很大的變化。 從這概念擴展出來,生活中的大小事其實都可以運用,例如要不要花外送費、健身要不要請教練來增進效率、電腦壞了怎麼修等等,不過不要走火入魔,不是所有的時間都該被量化,也不用逼自己把所有時間都用進修,一下子強度太大反而容易三分鐘熱度。我建議一開始只要每天空出一點洗碗機為你賺來的時間,不要期待很快可以看到成果,在這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到更值得投資時間的方式,到時再依據你所需...

經濟是怎麼運行的?

圖片
  經濟對一般人來說很艱澀,尤其是對非財金背景的人,因為我也沒有相關背景,所以我試著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解說經濟的運作。了解經濟的運作,是讓你了解眾多專有名詞,例如GDP、CPI、失業率、利率水準、債務負擔、PMI等等,在景氣的循環中扮演何種角色。但我必須強調,總體經濟的各項指數並非讓你預測之後的景氣使用,而是讓已顯現出來的證據,據以判斷現處的位階。相信看完這篇後,對於在比較偏向財金的文章或新聞報導時,你會比較能理解並從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資訊。 關於經濟,首先要先從交易講起,人與人的交易,例如去商店買一件衣服,付出了貨幣(現金)或是信用(例如信用卡),得到一件商品,就完成了交易。而經濟就是整個社會無數交易組成的,我們之後會把龐大的經濟運作簡化成很多個人;所有的交易都是用貨幣+信用,購買資產、商品及服務,其中商品及服務也就是生產力。 生產力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上升,古代人們就是透過增加生產力來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後就能增加支出,而我們從交易的過程知道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因此生產力的增加也代表整個社會的收入增加,這就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 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信貸,信貸可以憑空增加個人的支出,支出可以用來購買增加生產力的器具或機械,可以讓生產力上升的速度變快(投資),或是單純變成另一個人的收入(消費)。如果沒有信貸,增加收入的唯一方式是增加生產力。 附圖的斜直線是社會的生產力,曲線是消費,較小的周期是經濟的短期周期,大約是7-10年,大的周期是中長期的經濟周期。 簡化來說,如果一個人年收入是50萬元,並可以取得5萬元的信貸,他的支出就可以達55萬元,而這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收入(55萬元),加上同樣條件的信貸5.5萬元,他可以支出60.5萬元,整個社會的收入會不斷提高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超過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就成為景氣的擴張期,而供給(貨幣+信貸)增加的速度大於生產力(商品及服務), 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但央行不希望通貨過度膨脹,因此當通貨膨脹太失控時,也就是景氣擴張太快速時,央行會升息收攏資金,利率提高使新信貸減少,加上原有的借款人的還債成本增加,一方面減少了收入(信貸減少),另一方面又減少了可運用支出(因為要還債),從經濟運行的原理我們知道這會進一步導致整個市場的收入減少,這就成為景氣衰退期,從而導致通貨緊縮。 當景氣不再與生產...

經濟是怎麼運行的?

圖片
  經濟對一般人來說很艱澀,尤其是對非財金背景的人,因為我也沒有相關背景,所以我試著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解說經濟的運作。了解經濟的運作,是讓你了解眾多專有名詞,例如GDP、CPI、失業率、利率水準、債務負擔、PMI等等,在景氣的循環中扮演何種角色。但我必須強調,總體經濟的各項指數並非讓你預測之後的景氣使用,而是讓已顯現出來的證據,據以判斷現處的位階。相信看完這篇後,對於在比較偏向財金的文章或新聞報導時,你會比較能理解並從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資訊。 關於經濟,首先要先從交易講起,人與人的交易,例如去商店買一件衣服,付出了貨幣(現金)或是信用(例如信用卡),得到一件商品,就完成了交易。而經濟就是整個社會無數交易組成的,我們之後會把龐大的經濟運作簡化成很多個人;所有的交易都是用貨幣+信用,購買資產、商品及服務,其中商品及服務也就是生產力。 生產力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上升,古代人們就是透過增加生產力來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後就能增加支出,而我們從交易的過程知道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因此生產力的增加也代表整個社會的收入增加,這就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 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信貸,信貸可以憑空增加個人的支出,支出可以用來購買增加生產力的器具或機械,可以讓生產力上升的速度變快(投資),或是單純變成另一個人的收入(消費)。如果沒有信貸,增加收入的唯一方式是增加生產力。 附圖的斜直線是社會的生產力,曲線是消費,較小的周期是經濟的短期周期,大約是7-10年,大的周期是中長期的經濟周期。 簡化來說,如果一個人年收入是50萬元,並可以取得5萬元的信貸,他的支出就可以達55萬元,而這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收入(55萬元),加上同樣條件的信貸5.5萬元,他可以支出60.5萬元,整個社會的收入會不斷提高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超過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就成為景氣的擴張期,而供給(貨幣+信貸)增加的速度大於生產力(商品及服務), 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但央行不希望通貨過度膨脹,因此當通貨膨脹太失控時,也就是景氣擴張太快速時,央行會升息收攏資金,利率提高使新信貸減少,加上原有的借款人的還債成本增加,一方面減少了收入(信貸減少),另一方面又減少了可運用支出(因為要還債),從經濟運行的原理我們知道這會進一步導致整個市場的收入減少,這就成為景氣衰退期,從而導致通貨緊縮。 當景氣不再與生產...

撼動華爾街的數學鬼才–閱讀心得

1980年代,寬客們發現,同樣的債券在當期的價格相對非當期的價格有些許溢價,要知道債券本質沒有不同,其中的溢價可能只因為投資人認為新債券的流動性比較好,於是寬客們以簡單的配對交易,也就是放空當期債券並做多非當期債券,唯一問題是差價幅度太過微小,但加入槓桿後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慢慢摸索出了假說,最後經由實作驗證,讓假說成為定律,物理學家們一直在做這件事,寬客們也差不多,他們認為量化統計就是他們的「真諦」,只要經過時間驗證就會成為「聖杯」。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宣布違約該國國債,使得投資人有如驚弓之鳥,不願再承受任何風險,因而湧入流動性最好的標的ー當期美國國債,進而推升了該標的的價格,這使得大量使用債券配對交易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蒙受鉅額的損失而後宣布倒閉。 如同在1987年10月19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的那天,當天股票下挫了23%,但之後又回復正常,寬客們解釋道,這是「27個標準差」事件,會發生純粹是因為機率,事實上27個標準差事件發生的機率是1/10的160次方,以宇宙的壽命區區100多億年的時間,遇到這種事件的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其實量化模型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運作良好的,但只要一次的失靈造成的損失卻足以抵銷多年的獲利,或許就像塔雷伯所說,極端事件造成市場波動之猛、幅度之深、任何量化模型都無法捕獲。也許在他看起來,所有量化交易的成功都是運氣使然,換句話說,只是還未失敗。 我認為量化交易憑藉著市場的定價錯誤而獲利,豐厚的獲利引來了競爭者,因而降低獲利率,使得寬客們不得不使用槓桿,但也同時放大了肥尾事件的衝擊,肥尾事件不會常常發生,但人性就是會在幾年沒發生肥尾事件,看似安全後才會不顧風險放大獲利,所以寬客們再厲害,電腦再強大,終究會敗給人性。 AQR資本管理公司在2000年.com泡沫來臨前受的苦頭是一個例子,該公司的策略是做轉多本淨比低的股票、放空本淨比高的股票,但當市場對網路股無止盡的追捧時,一年多令該公司賠掉35%的資本,執行長艾斯尼斯也因此意志消沉,他的妻子安慰他:「我想你能賺錢是因為人會犯錯,但如果錯太離譜就不靈了」。 時序進到寬客們最高調的時間,次貸風暴後寬客們成了千夫所指,問題還是在槓桿,其實聰明如寬客們,的確在2007年6月就意識到了不對勁,波動性風險超出了模型的容許,因而必須去槓桿。然而在去槓桿的過程發現減持後造成波...

撼動華爾街的數學鬼才–閱讀心得

1980年代,寬客們發現,同樣的債券在當期的價格相對非當期的價格有些許溢價,要知道債券本質沒有不同,其中的溢價可能只因為投資人認為新債券的流動性比較好,於是寬客們以簡單的配對交易,也就是放空當期債券並做多非當期債券,唯一問題是差價幅度太過微小,但加入槓桿後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慢慢摸索出了假說,最後經由實作驗證,讓假說成為定律,物理學家們一直在做這件事,寬客們也差不多,他們認為量化統計就是他們的「真諦」,只要經過時間驗證就會成為「聖杯」。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宣布違約該國國債,使得投資人有如驚弓之鳥,不願再承受任何風險,因而湧入流動性最好的標的ー當期美國國債,進而推升了該標的的價格,這使得大量使用債券配對交易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蒙受鉅額的損失而後宣布倒閉。 如同在1987年10月19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的那天,當天股票下挫了23%,但之後又回復正常,寬客們解釋道,這是「27個標準差」事件,會發生純粹是因為機率,事實上27個標準差事件發生的機率是1/10的160次方,以宇宙的壽命區區100多億年的時間,遇到這種事件的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其實量化模型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運作良好的,但只要一次的失靈造成的損失卻足以抵銷多年的獲利,或許就像塔雷伯所說,極端事件造成市場波動之猛、幅度之深、任何量化模型都無法捕獲。也許在他看起來,所有量化交易的成功都是運氣使然,換句話說,只是還未失敗。 我認為量化交易憑藉著市場的定價錯誤而獲利,豐厚的獲利引來了競爭者,因而降低獲利率,使得寬客們不得不使用槓桿,但也同時放大了肥尾事件的衝擊,肥尾事件不會常常發生,但人性就是會在幾年沒發生肥尾事件,看似安全後才會不顧風險放大獲利,所以寬客們再厲害,電腦再強大,終究會敗給人性。 AQR資本管理公司在2000年.com泡沫來臨前受的苦頭是一個例子,該公司的策略是做轉多本淨比低的股票、放空本淨比高的股票,但當市場對網路股無止盡的追捧時,一年多令該公司賠掉35%的資本,執行長艾斯尼斯也因此意志消沉,他的妻子安慰他:「我想你能賺錢是因為人會犯錯,但如果錯太離譜就不靈了」。 時序進到寬客們最高調的時間,次貸風暴後寬客們成了千夫所指,問題還是在槓桿,其實聰明如寬客們,的確在2007年6月就意識到了不對勁,波動性風險超出了模型的容許,因而必須去槓桿。然而在去槓桿的過程發現減持後造成波...

5分鐘帶你看完《亞當理論》

  最近看到許多財金部落格都在推這本,看到副標題寫著「投資者的第一本入門寶典」,這讓我產生了興趣。看完以後有如醍醐灌頂,我想把這本書的內容有系統的寫出一篇完整的心得,但我發現我只能以流水帳的方式記錄,以下用章節的方式記錄章節摘要跟我的心得(如果有的話)。 #1:自問你想操作嗎,想就去操作。 (高深莫測。) #2:回歸純粹,就像一個小孩,他只管「當下」看起來像是怎麼走。 (最後這個小故事的主角賺錢,而且是很多錢。) #3、4:順勢而為,別管太多,回歸當下,亞當理論簡單且有效,有效,跟著市場,順勢而為,跟著市場。某人根本傳奇,他能持續獲利,而且是賺很多錢。 #5:全章約200字。 (「市場所有一切,都已反映在價格」這13個字就重複三次,最後還用底色加粗體強調。) #6:股市沒有應不應該,重要的是正在發生的事,其他都不重要。 #7:不要預設立場,讓市場決定。人們預設的,不管停損停利或是移動平均線都沒有道理,為什麼是200元停損(利),而不是300、400、150,又為什麼是五日線,不是十日線、七日線。讓市場跟你說怎麼操作。 #8:與市場同步,小孩都會。有一個超厲害投資人一年賺八百萬美金,他說要做「務實的決定」。另一個也許是20世紀最厲害的投資人認為,拆解和判斷數字最後都會賠個精光。 (等等,巴菲特會這麼說嗎!?) #9:進市場最重要是獲利,市場基本要素是價格&趨勢。 (終於有點理論的感覺了。) #10-13:趨勢就是重複,像猜測潛水艇下次浮出水面的位置。完美的對稱要跨越橫軸與縱軸。完美對稱的2要素,接近現在、該點的速率。亞當理論可以套用在任何交易,任何時間軸。 (越來越難了,也許我之後得看第二次吧。) #14:做個練習吧。 (這…這麼快。) #15:亞當理論的實踐法:描圖紙。把歷史走勢描出來,愛描幾天都行,然後先右翻,再上翻,完成。 #16: # 15畫完問問自己想不想操作,想就go。 #17:前面講的超厲害投資人,一個月可以賺三十萬(美金),好的時候可以賺五十萬,有一天S&P500跌了350點(下略) (1980年代S&P500不是才400點不到…) #18:牛頓說物體有慣性,愛因斯坦說物體有惰性,市場也是一樣。 (愛因斯坦有這麼說嗎,而且為什麼市場也是一樣!?) #19-26:跟對趨勢,別找轉折,該停損就停損,獲利時機由市場決定,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