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怎麼運行的?

 


經濟對一般人來說很艱澀,尤其是對非財金背景的人,因為我也沒有相關背景,所以我試著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解說經濟的運作。了解經濟的運作,是讓你了解眾多專有名詞,例如GDP、CPI、失業率、利率水準、債務負擔、PMI等等,在景氣的循環中扮演何種角色。但我必須強調,總體經濟的各項指數並非讓你預測之後的景氣使用,而是讓已顯現出來的證據,據以判斷現處的位階。相信看完這篇後,對於在比較偏向財金的文章或新聞報導時,你會比較能理解並從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資訊。

關於經濟,首先要先從交易講起,人與人的交易,例如去商店買一件衣服,付出了貨幣(現金)或是信用(例如信用卡),得到一件商品,就完成了交易。而經濟就是整個社會無數交易組成的,我們之後會把龐大的經濟運作簡化成很多個人;所有的交易都是用貨幣+信用,購買資產、商品及服務,其中商品及服務也就是生產力。
生產力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上升,古代人們就是透過增加生產力來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後就能增加支出,而我們從交易的過程知道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因此生產力的增加也代表整個社會的收入增加,這就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
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信貸,信貸可以憑空增加個人的支出,支出可以用來購買增加生產力的器具或機械,可以讓生產力上升的速度變快(投資),或是單純變成另一個人的收入(消費)。如果沒有信貸,增加收入的唯一方式是增加生產力。


附圖的斜直線是社會的生產力,曲線是消費,較小的周期是經濟的短期周期,大約是7-10年,大的周期是中長期的經濟周期。
簡化來說,如果一個人年收入是50萬元,並可以取得5萬元的信貸,他的支出就可以達55萬元,而這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收入(55萬元),加上同樣條件的信貸5.5萬元,他可以支出60.5萬元,整個社會的收入會不斷提高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超過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就成為景氣的擴張期,而供給(貨幣+信貸)增加的速度大於生產力(商品及服務), 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但央行不希望通貨過度膨脹,因此當通貨膨脹太失控時,也就是景氣擴張太快速時,央行會升息收攏資金,利率提高使新信貸減少,加上原有的借款人的還債成本增加,一方面減少了收入(信貸減少),另一方面又減少了可運用支出(因為要還債),從經濟運行的原理我們知道這會進一步導致整個市場的收入減少,這就成為景氣衰退期,從而導致通貨緊縮。
當景氣不再與生產力脫鉤,且通貨緊縮也會導致其他問題,央行會再降息刺激經濟,從景氣的擴張到衰退,大致上是由信貸的流通控制的,而信貸的多寡很大程度是由央行的利率操控的,當利率低代表資金成本便宜,人們會傾向借出資金運用,反之則會減當信貸的流通量,這就是短期的景氣循環。
每次經過短期的景氣循環,雖然會經過借債到還債的週期,但因為人性喜歡花費大於還債,所以整體而言每次週期過後債務總量都會上升一些,而這也代表支出/收入也上升,而支出除了用來支付商業與服務,也能購買資產,因此在過程中資產的價值也水漲船高,形成了中長期經濟的繁榮期。
繁榮期雖然債務提高,但資產隨著增值,因此取得貸款還是容易的,債務也不斷維持上升,直到超過了收入的成長速度,使債務成本擠壓了人們可運用的支出,使得支出/收入減少,進一步使長期周期反轉,進入去槓桿化的過程。
去槓桿化的過程中,借款人無力償債,只好出售資產,但市場中有太多相同遭遇的人,資產供過於求導致市價下跌,也像金融市場多殺多的過程,導致資產價值崩跌,銀行擔心抵押品不足而緊縮信貸,導致支出/收入進一步減少,而走向景氣蕭條。
從景氣的擴張到衰退大致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切都跟個人的消費息息相關,而且經濟周期雖然長短不一,但幾乎是必然會形成,所以從各種已知證據判斷市況,在投資上也是十分重要的。至於蕭條要怎麼走回成長,我會在下一篇講述。





上一篇講到了景氣蕭條的成因,蕭條發生時央行的利率不太可能偏高,因為如果處在高利率,債務增長的速度應該會比較慢,而不致於超過收入成長的速度,所以高機率是處在接近於零的時候,才會使得債務增長速度太快造成蕭條,而這也使得無法藉由降低利率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刺激消費。
而當人們債務負擔加重,自然會縮減支出,除了縮減支出直接造成另一個人收入降低外,企業的縮減支出也可能造成失業率上升,使債務負擔會進一步加重,開始有些借款人無力負擔。然而對銀行來說,借款人的債務就是貸款人的資產,無法償還的債務,形同資產的消失,因此他們會希望借款人在能力範圍內還款,而給出較優惠的條件,例如減少債務額、降低利率或是延長年限等,總比借款人破產或倒閉,完全無法還債好。
但銀行的投資人對銀行的資產縮水產生憂慮,可能急於抽回資金,造成銀行擠兌,最後連銀行本身都會發生債務違約的情況。
這揰情況發生時,大部分人都已經沒有錢了,但國家需要稅收提供救濟或振興措施使用,這時不可能再跟已經陷入困頓的窮人徵稅,因此只好對富人加稅,再以上述方式提供給窮人,也就是財富重分配,但這會使得社會貧富階級對立嚴重,因為雙方都覺得是對方搶走自己的財富,這會使社會陷入動盪,希特勒的上位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因此勢必需要處理。
問題的解方是增加流動性,但在整個社會的信貸急遽減少的情況下,為了增加流動性,央行只能增加貨幣供給,但央行增加的貨幣只能用於購買資產,對現況來說緩不濟急,相對的,政府不能增加貨幣,但可以透過救濟或經濟措施的手段,直接刺激經濟,央行可以用新貨幣購買政府公債,形同給政府融資,讓政府有更多的資金可用來刺激經濟,到此都還是屬於傳統貨幣政策。而之後擴及到銀行,透過購買銀行債券或長期資產注入銀行流動性,且預告一段時間的購債規模,使銀行更願意提供信貸,也就是QE,則是屬於非傳統的貨幣政策。
在QE的過程中,央行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資產(購買債券),同時增加負債(儲備),因此在淨值並沒有改變,然而資產負債表則不斷擴大,直到政策決定縮減購債,也就是常說的「縮表」。「縮表」並不是真的讓資產負債表縮小,而是減緩他擴張的速度。
因此在縮表的過程中,不是一下子就市場的流動性就會減少,而是市場購債的力道縮小了,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換言之就是利率變高,會讓部分資金回流到債市,因為股市的資金就減少了。這麼說來縮表會造成股市下跌嗎,如同之前提過的觀念,當知道股票明天會跌,今天就會跌了,所以當聯準會一直明示暗示縮表,市場也知道沒有永遠的QE,現在股市到底是反應了多少,才是現階段要考量的事。
現階段美國縮表已經是勢在必行,依會議紀錄顯示,預計在11月中旬就會開始縮表,而一般預計在22年中到年底會開始升息,以慢慢收回市場的流動性,讓信貸水準回歸到相對生產力而言健康的水準,如果成功的話就會是一次溫和的去槓桿化,過程中經濟沒有出現明顯的蕭條,而又順利度過了景氣循環中去槓桿化的時期。
我們知道貨幣加信用等於供給,如果在印鈔票的數量控制得不好,可能會產生惡性通膨,讓物價上升到難以控制,這就會是個險惡的去桿槓化過程。因此在去槓桿化的過程需要控制得很精準,太早縮表升息沒有效果,太晚可能會產生惡性通膨。
最近常常看到「停滯性通膨」這個詞,指的是物價上升的同時,生產力卻反而下降,或是失業率同步上升,目前看起來大多是預後,「停滯」的理由可能有原物料油價飆升、航運塞港、中國限電等因素,通膨的部分要看數據是否失控,目前也是市場預期有失控風險但非已經失控,還是不需預設立場。
股市要往前看,但總體經濟如上篇開頭講的要眼見為憑,因為變數太多了,你所能做的是把風險考慮進去調整你的部位,而不是試圖押注。試圖押注等同賭博,你可以選擇一些低基期但前景看好的股票(或低基期金融股),如果經濟發生危機會因為低基期有保護作用,而經濟平穩的話也能有前景的報酬。不過如果你是採指數化投資的話就不需要特別調整部位,這跟指數化投資策略不符,而且未必會有效益,如果後續不如預期反而會增加自我矛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特權,月光族更得投資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特權,月光族更得投資

《貴人就像病毒,保持距離就沒你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