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下) -生命週期投資法應用
繼上篇聊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生命週期投資法後,這篇來聊聊進階一點的應用。
再強調一次,下面所稱的「股票」投資都是「指數化投資」,這本書的立論基礎就是「分散」,不只利用生命週期投資法分散時間風險,也要利用指數化投資分散標的風險。
對你來說在規劃退休投資時,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
很多人會把短期交易的「風險」直接視作長期風險,其實短期注重的是波動,而長期投資重要的應該是期末金額(另一個大風險是自己放棄)。
所以當大家說股票風險比較高,指的是短期波動比較大,退休規劃最大的風險是人還沒死,錢卻花完了。
如果你認為退休需要金額是1000萬,這樣用4%法則你可以一年提領40萬,對你來說是個不太高但可以接受的數字,因此你在退休規劃不敢太過樂觀,設定1200萬還覺得不太夠,因為萬一退休時遇到30%的熊市,那你的退休生活品質可能岌岌可危。
為了再保守一點,使用75%股票法的你可能要規劃更高的金額,為此你得存下更多錢,卻也相對擠壓了現在的生活品質。
說白了,你能活到幾歲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為了不確定的未來,卻要犧牲確定的現在,這種規劃好像不是太明智。
如果有種規劃方式,可以讓你不用提高每個月的儲蓄金額,平均卻能增加63%的報酬,你會考慮這個做法嗎?
不用說你也猜得到,能增加報酬的做法,當然是增加股票的比例了,那你一定會問,風險怎麼辦,報酬一定伴隨著風險啊。
這個做法的風險(波動)當然比較高,但最終金額的「絕對值風險」,也就是最終金額的最小值,卻跟75%股票法一樣。
沒看錯,就是一樣。
我們常常陷於風險的相對水準,但對個人來說,風險就是在於投資週期走完能獲得多少錢,如果最差的結果都能符合我們需要,那還在意風險做什麼。
很多人會視槓桿如洪水猛獸,但這本書就是推薦你槓桿,年輕時應該要保持200%的槓桿部位,生命週期投資法,就是把你生涯的儲蓄視為債券部位,配合全週期的股債配比例(書裡稱薩繆森比例),在股票部位不足薩繆森比例時使用上限2倍的槓桿。在上面這個能勝過75%股票法的例子裡,使用的薩繆森比例是83%。
在台灣的融資利率比較高,所以要實現2倍槓桿,我們能用的大概只有期貨,另外也可以使用低利的信貸或股票質借來實現兩倍槓桿
看到「槓桿」2個字,有點經驗的投資人可能就會想到斷頭了,畢竟如果遇到劇烈行情被斷頭出場,那就別說什麼獲利高出多少%,直接畢業都有可能。
其實這個方式的關鍵是在於「再平衡」,當股市開始走跌時,就要調整部位保持著2倍的槓桿,例如你利用期貨在15000點時買了一口小台,放入375,000元,槓桿比例正好是2倍,但之後一路走跌,跌到12000時你的保證金剩下225,000,但需要300,000元才能保持2倍,在這時候就要調整部位了,不能等到斷頭。
當然還是得再強調,槓桿的危險從來不是在工具,而是使用人的心態,當你可以用2倍槓桿,或許比人家多賺20%的獲利,那你忍不住會想,如果用3倍、4倍、5倍呢?
我認為「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思考方向是每個人都要會的,但是否要真的用2倍槓桿倒是有待商榷,如果你本來使用100%的股票部位就能達成投資目標,就不需要再多冒心理上的風險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