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有感最近露營區越來越難訂,這篇文來聊聊露營,這篇文章不會有什麼投資知識,純粹閒聊。

我是在去年12月開始露營的(小時候跟爸媽去的不算的話),一開始的起因是隨著小孩漸漸變大,可以帶去的地方差不多都去過了,不騙你,台中彰化南投比較特別的公園都去了,但家有兩男的父母就知道,小孩不帶出門不行,帶久了效應又遞減,於是興起了去露營的念頭。 一開始我也是秉持能省則省,畢竟難保不會第一次露營就吵架嘛。網路上找了個中古全套的露營用品就買了,才花4000元,加上一些小東西(小東西也不便宜)就出發了。第一次去后里的水映親子露營區,一開始手忙腳亂搭帳,還要邊注意兩個小的在做什麼(5y+3y),後來發現他們在露營地悠遊自得,好像沒什麼好擔心的。終於完成了前置工作後,低頭一看已經要吃晚餐了,還好晚餐不是我負責。整體而言這次的露營算是手忙腳亂,但小孩玩得非常開心,於是堅定了露營之路(小東西也越買越多)。 隨著露營次數變多,小孩們漸漸可以不用大人引導就能找到新朋友,我也慢慢熟能生巧,陸陸續續已經13露了,印象深刻的有冷到發抖4℃露營、溯了兩小時的溪、山頂大景、超長滑草道,還有營區滿滿的生態、晚上滿天星星,最重要的是雖然其他人都是一群認識的小朋友,但我們也漸漸可以加入一起玩,每次露營完看到孩子滿足的笑容就是最大的鼓勵。 自從三級警戒鬆綁後,不管從訂位的難度或是朋友的詢問,可以很明顯覺得露營的熱度越來越高了,我也從本來自己單飛露營,到後來幾次帶了露營新手朋友去,每次露營都有不同的感受,還沒露過的朋友,尤其是家有國小以下的小朋友的,建議可以規劃一次看看,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問我,我知道的都可以儘量解答喔。

有感最近露營區越來越難訂,這篇文來聊聊露營,這篇文章不會有什麼投資知識,純粹閒聊。

我是在去年12月開始露營的(小時候跟爸媽去的不算的話),一開始的起因是隨著小孩漸漸變大,可以帶去的地方差不多都去過了,不騙你,台中彰化南投比較特別的公園都去了,但家有兩男的父母就知道,小孩不帶出門不行,帶久了效應又遞減,於是興起了去露營的念頭。 一開始我也是秉持能省則省,畢竟難保不會第一次露營就吵架嘛。網路上找了個中古全套的露營用品就買了,才花4000元,加上一些小東西(小東西也不便宜)就出發了。第一次去后里的水映親子露營區,一開始手忙腳亂搭帳,還要邊注意兩個小的在做什麼(5y+3y),後來發現他們在露營地悠遊自得,好像沒什麼好擔心的。終於完成了前置工作後,低頭一看已經要吃晚餐了,還好晚餐不是我負責。整體而言這次的露營算是手忙腳亂,但小孩玩得非常開心,於是堅定了露營之路(小東西也越買越多)。 隨著露營次數變多,小孩們漸漸可以不用大人引導就能找到新朋友,我也慢慢熟能生巧,陸陸續續已經13露了,印象深刻的有冷到發抖4℃露營、溯了兩小時的溪、山頂大景、超長滑草道,還有營區滿滿的生態、晚上滿天星星,最重要的是雖然其他人都是一群認識的小朋友,但我們也漸漸可以加入一起玩,每次露營完看到孩子滿足的笑容就是最大的鼓勵。 自從三級警戒鬆綁後,不管從訂位的難度或是朋友的詢問,可以很明顯覺得露營的熱度越來越高了,我也從本來自己單飛露營,到後來幾次帶了露營新手朋友去,每次露營都有不同的感受,還沒露過的朋友,尤其是家有國小以下的小朋友的,建議可以規劃一次看看,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問我,我知道的都可以儘量解答喔。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股神要賺走幾百人的錢。比起當股神,你還是先小心別賠錢吧

  當有人說服你不該相信指數化投資,因為有許多人可以長期取得年化30%以上的報酬,委屈自已接受年化約10%的報酬不是個明智的選擇時,許多人第一個念頭是「他怎麼辦到的」「我也可以嗎」,人性就是很容易被極端高的報酬吸引。我無意針對是否有人能「長期」取得30%以上的報酬爭論,或許還是有不世出的超級股神,但這個說法還是有很大問題,希望這篇文可以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 首先我們要知道,長期取得高報酬的人應該很有錢,身家至少都會有上億才對,否則他就是還沒長期取得。再來年化報酬應該是指總報酬,總不能只拿某支股票來講,那至少要有個500%才嚇得倒我。這兩個因素綜合起來,代表他們每年在股市賺到的錢也很可觀,如果一個股神一年可以從股市中賺走3,000萬(1億×30%),100個股神就可以賺走30億。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開始想,如果自己一年能賺30萬「就好」,可能幾年後可以買房子,或是本來怕養不起,遲遲不敢換的車也可以換下去了,就像買樂透時通常會想中獎後怎麼花,而不會想如果連買十年都槓龜會花多少錢,儘管後者機率遠高於前者。我們要知道,短期股市是零和遊戲,長期就算是正和,預先扣掉市場總報酬後也是零和遊戲。 為了簡化計算,我們把一個「賠錢散戶」以一年賠10萬來計算,光要支應1個股神的獲利,就需要300個賠錢散戶才夠,如果改以機率計算,就是比起成為股神的機率,賠錢的機率多出300倍,大家都玩過轉蛋網遊,0.3%的SR卡有多難抽應該不陌生。更殘酷的是,股票市場不是純轉蛋,別人的知識、硬體、消息可能都比你更靠譜,這個機率還得依個人狀況校正(通常是往下)。 當醫生建議你進行一項手術,表示手術有20%的死亡率,或是80%的存活率,會大大影響你進行手術的意願。如果你在市場裡股神的故事聽多了,可能會高估你獲利的機會,尤其是倡導者也可能會將破產的案例秘而不宣,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許多人會慫恿你勇敢追夢,因為一個股神需要300個散戶才撐得起來。 所以,下次看到網路、甚至身邊的人炫耀超高年化報酬率時,先想想他們賺的錢是多少個散戶堆疊出來的。你想靠轉蛋一夜致富不是不行,但至少先想一下期望值。股市就像網球比賽,業餘者只要不失誤就能贏球,職業才需要主動出擊,但要進入職業之前勢必得經過一番苦練。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股神要賺走幾百人的錢。比起當股神,你還是先小心別賠錢吧

  當有人說服你不該相信指數化投資,因為有許多人可以長期取得年化30%以上的報酬,委屈自已接受年化約10%的報酬不是個明智的選擇時,許多人第一個念頭是「他怎麼辦到的」「我也可以嗎」,人性就是很容易被極端高的報酬吸引。我無意針對是否有人能「長期」取得30%以上的報酬爭論,或許還是有不世出的超級股神,但這個說法還是有很大問題,希望這篇文可以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 首先我們要知道,長期取得高報酬的人應該很有錢,身家至少都會有上億才對,否則他就是還沒長期取得。再來年化報酬應該是指總報酬,總不能只拿某支股票來講,那至少要有個500%才嚇得倒我。這兩個因素綜合起來,代表他們每年在股市賺到的錢也很可觀,如果一個股神一年可以從股市中賺走3,000萬(1億×30%),100個股神就可以賺走30億。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開始想,如果自己一年能賺30萬「就好」,可能幾年後可以買房子,或是本來怕養不起,遲遲不敢換的車也可以換下去了,就像買樂透時通常會想中獎後怎麼花,而不會想如果連買十年都槓龜會花多少錢,儘管後者機率遠高於前者。我們要知道,短期股市是零和遊戲,長期就算是正和,預先扣掉市場總報酬後也是零和遊戲。 為了簡化計算,我們把一個「賠錢散戶」以一年賠10萬來計算,光要支應1個股神的獲利,就需要300個賠錢散戶才夠,如果改以機率計算,就是比起成為股神的機率,賠錢的機率多出300倍,大家都玩過轉蛋網遊,0.3%的SR卡有多難抽應該不陌生。更殘酷的是,股票市場不是純轉蛋,別人的知識、硬體、消息可能都比你更靠譜,這個機率還得依個人狀況校正(通常是往下)。 當醫生建議你進行一項手術,表示手術有20%的死亡率,或是80%的存活率,會大大影響你進行手術的意願。如果你在市場裡股神的故事聽多了,可能會高估你獲利的機會,尤其是倡導者也可能會將破產的案例秘而不宣,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許多人會慫恿你勇敢追夢,因為一個股神需要300個散戶才撐得起來。 所以,下次看到網路、甚至身邊的人炫耀超高年化報酬率時,先想想他們賺的錢是多少個散戶堆疊出來的。你想靠轉蛋一夜致富不是不行,但至少先想一下期望值。股市就像網球比賽,業餘者只要不失誤就能贏球,職業才需要主動出擊,但要進入職業之前勢必得經過一番苦練。

《數據裡的真相》:數據是對的,但你可能會被操弄

圖片
現代社會充滿了數據,GDP的數值、成長率,世界排名、購買力平價等,當數字的精確度不斷提升,你以為你更了解這個世界了,但很可能你只是被數字操弄了,正因為統計數據多如牛毛,如果帶有目的的使用,要找到符合自己的數據也非難事。 作者在書裡從人口、嬰兒死亡率、國家GDP,講到燃料的效率、科技的發展、氣候暖化的影響等,書中提出的數據量多不勝數,足以看出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力(就他自述是從1970年即開始追蹤這些數據),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對比,除了科學上的意義外更讓人印象深刻。 書裡最讓我驚奇的是,人類在這不到50年的時間內科技突飛猛進,如果在30年前跟人提到未來人人都可以免費拍攝、傳送個人影片到世界各個角落,相信不會有人當真,但現在連元宇宙看起來都已經箭在弦上了。然而在商用運輸上的進步,從1838年天狼星花了逾15天橫渡大西洋,到1958年首架噴射機波音707出現,倫敦至紐約的航行時間已經減少至8小時,減少比例達98%。但之後飛機的速度就沒再大幅度的提升了,至今波音787的同航程所需時間大約是7.5個小時。不禁讓我想到,以前的人看著人們從跨海到飛上天,從一別三月且不知會不會再回來,到後來安全快速的旅程,有了這種進步的速度,人們可能會想到超音速、甚至數位超音速的時代可能很快會到來,結果就是沒有到來,似乎在商用運輸速度停滯了許久,到底是因為市場不需要這麼快的速度,或是這方面科技在兼顧安全性、舒適性上已經到達極限呢?而現今刻劃的未來科技藍圖,之後真的會如我們這代想像的到來嗎? 在書中包含大量數據可用來解釋作者提出的問題,例如「環保」的再生能源,包含了製造過程後真的比傳流發電環保嗎?為什麼人類還在使用柴油?車子或手機哪個對環境傷害較大?搭飛機有多安全?帝國為什麼會衰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每個議題的篇幅都極其精簡,以我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來看都不到三頁,其中不乏許多大型議題,因此雖然這本書的字數也不少,但能同時包含高達71種議題實屬不易,許多你想過的或沒想過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因此相當建議一讀,讓自己乘著作者的數據海來趟思辯之旅。 http://moo.im/a/mqzFIN

《數據裡的真相》:數據是對的,但你可能會被操弄

圖片
現代社會充滿了數據,GDP的數值、成長率,世界排名、購買力平價等,當數字的精確度不斷提升,你以為你更了解這個世界了,但很可能你只是被數字操弄了,正因為統計數據多如牛毛,如果帶有目的的使用,要找到符合自己的數據也非難事。 作者在書裡從人口、嬰兒死亡率、國家GDP,講到燃料的效率、科技的發展、氣候暖化的影響等,書中提出的數據量多不勝數,足以看出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力(就他自述是從1970年即開始追蹤這些數據),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對比,除了科學上的意義外更讓人印象深刻。 書裡最讓我驚奇的是,人類在這不到50年的時間內科技突飛猛進,如果在30年前跟人提到未來人人都可以免費拍攝、傳送個人影片到世界各個角落,相信不會有人當真,但現在連元宇宙看起來都已經箭在弦上了。然而在商用運輸上的進步,從1838年天狼星花了逾15天橫渡大西洋,到1958年首架噴射機波音707出現,倫敦至紐約的航行時間已經減少至8小時,減少比例達98%。但之後飛機的速度就沒再大幅度的提升了,至今波音787的同航程所需時間大約是7.5個小時。不禁讓我想到,以前的人看著人們從跨海到飛上天,從一別三月且不知會不會再回來,到後來安全快速的旅程,有了這種進步的速度,人們可能會想到超音速、甚至數位超音速的時代可能很快會到來,結果就是沒有到來,似乎在商用運輸速度停滯了許久,到底是因為市場不需要這麼快的速度,或是這方面科技在兼顧安全性、舒適性上已經到達極限呢?而現今刻劃的未來科技藍圖,之後真的會如我們這代想像的到來嗎? 在書中包含大量數據可用來解釋作者提出的問題,例如「環保」的再生能源,包含了製造過程後真的比傳流發電環保嗎?為什麼人類還在使用柴油?車子或手機哪個對環境傷害較大?搭飛機有多安全?帝國為什麼會衰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每個議題的篇幅都極其精簡,以我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來看都不到三頁,其中不乏許多大型議題,因此雖然這本書的字數也不少,但能同時包含高達71種議題實屬不易,許多你想過的或沒想過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因此相當建議一讀,讓自己乘著作者的數據海來趟思辯之旅。 http://moo.im/a/mqzFIN

內政部營建署住宅利息補貼:有房必看,一文讓你學會申請

圖片
內政部營建署每年都會有購屋住宅利息補貼申請,利率是很誘人的郵儲利率加0.042%(一般民眾),但每年申請的人不多,就算想申請,看到密密麻麻的表格也不免頭昏眼花,很多人便直接放棄,實在可惜。因為利率應該很少一般人可以拿到(目前是0.887%),額度也有210萬元,而且沒有看起來這麼難申請,本文將說明如何申請及注意事項,不管是已經買房(一年內)或是明年預計買房的都建議花點時間看看,讓自己多一個機會。 先說我自己在兩年前申請的條件,年薪約80萬,太太照顧2個小孩沒有收入,每個縣市有各自的最高家庭年收入(如下圖),像台北市是166萬,直轄市、新竹等各有不同級距,一般像彰化縣是97萬,雖然雙薪家庭可能會超過,但如果是單薪家庭的30歲左右的人其實滿有機會符合條件。如果是屬於中低收入還能適用第一類的郵儲利率減0.533%。(目前為0.312%) 再來填寫申請書,這邊填入個人資料不贅述,特別注意的是尚未購屋的也可以申請,還有不管是欲申請或已經申請青年購屋貸款的也同樣可以申請。 接下來是最多人卡關的地方,但仔細看一下,紅色欄位都是不用填寫的,只是要看前面應檢附的文件。比較多人疑惑的是是第5、6、7項,但只要是一般的房屋(有廁所,權狀40㎡以上)通常都不需要特別注意。 申請書最後附給你一份檢核表,照上面的步驟比對該附的資料,比較困難的只有 1.貸款餘額證明(圖7):如果已經有貸款的人需要,去銀行申請就好,只是要跑一趟。 2..自購住宅之建物所有權狀影本(圖8):除非房屋是自建的,不然通常都已經有建物登記,只要去地政事務所申請即可。若是自建房屋有使用執照者,要去地政辦建物第一次登記(俗稱保存登記),沒使用執照的就沒辦法。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申請需備文件並不多,基本資料外加貸款餘額證明及建物所有權狀,每年的8月左右開始申請,建議你在8月就去當地公所索取資料後儘速申請,在縣市政府的申請窗口還會有人員幫你解說所需文件,只要別拖到最後一天才送件就好。 要注意該補助的年限是20年,可以動用5年寬限期,通過後可以拿著公司去銀行重新辦理貸款,建議找原本房貸的銀行,會直接將新貸出的錢償還原本貸款,假設原本貸款500萬,使用同是政府補助,利率1.42%、年限30年的青年購屋貸款,30年償還的本利和約614萬(月繳約17k)。而如果申請通過,其中210萬改為利率0.887%、年期20年的購屋利息補貼貸款,3...

內政部營建署住宅利息補貼:有房必看,一文讓你學會申請

圖片
內政部營建署每年都會有購屋住宅利息補貼申請,利率是很誘人的郵儲利率加0.042%(一般民眾),但每年申請的人不多,就算想申請,看到密密麻麻的表格也不免頭昏眼花,很多人便直接放棄,實在可惜。因為利率應該很少一般人可以拿到(目前是0.887%),額度也有210萬元,而且沒有看起來這麼難申請,本文將說明如何申請及注意事項,不管是已經買房(一年內)或是明年預計買房的都建議花點時間看看,讓自己多一個機會。 先說我自己在兩年前申請的條件,年薪約80萬,太太照顧2個小孩沒有收入,每個縣市有各自的最高家庭年收入(如下圖),像台北市是166萬,直轄市、新竹等各有不同級距,一般像彰化縣是97萬,雖然雙薪家庭可能會超過,但如果是單薪家庭的30歲左右的人其實滿有機會符合條件。如果是屬於中低收入還能適用第一類的郵儲利率減0.533%。(目前為0.312%) 再來填寫申請書,這邊填入個人資料不贅述,特別注意的是尚未購屋的也可以申請,還有不管是欲申請或已經申請青年購屋貸款的也同樣可以申請。 接下來是最多人卡關的地方,但仔細看一下,紅色欄位都是不用填寫的,只是要看前面應檢附的文件。比較多人疑惑的是是第5、6、7項,但只要是一般的房屋(有廁所,權狀40㎡以上)通常都不需要特別注意。 申請書最後附給你一份檢核表,照上面的步驟比對該附的資料,比較困難的只有 1.貸款餘額證明(圖7):如果已經有貸款的人需要,去銀行申請就好,只是要跑一趟。 2..自購住宅之建物所有權狀影本(圖8):除非房屋是自建的,不然通常都已經有建物登記,只要去地政事務所申請即可。若是自建房屋有使用執照者,要去地政辦建物第一次登記(俗稱保存登記),沒使用執照的就沒辦法。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申請需備文件並不多,基本資料外加貸款餘額證明及建物所有權狀,每年的8月左右開始申請,建議你在8月就去當地公所索取資料後儘速申請,在縣市政府的申請窗口還會有人員幫你解說所需文件,只要別拖到最後一天才送件就好。 要注意該補助的年限是20年,可以動用5年寬限期,通過後可以拿著公司去銀行重新辦理貸款,建議找原本房貸的銀行,會直接將新貸出的錢償還原本貸款,假設原本貸款500萬,使用同是政府補助,利率1.42%、年限30年的青年購屋貸款,30年償還的本利和約614萬(月繳約17k)。而如果申請通過,其中210萬改為利率0.887%、年期20年的購屋利息補貼貸款,3...

年輕人開戶多就代表高點到了嗎?擦鞋童理論已經不適用了

  台股從今年以來年輕人開戶數一直有上升趨勢,近期也有新聞指出,3-10月30歲以下年輕人新開戶數達23萬,從3月加權指數約16000點,到現在雖然挑戰18,000點失利,但也還有超過17,000點了,這期間開戶有獲利的應該佔多數,但也讓人想起那個經典的「擦鞋童理論」,當擦鞋童都在跟你討論股票,甚至能跟你報明牌時,高點就不遠了,真的是這樣嗎? 擦鞋童理論得以成立,是因擦鞋童是當時社會較低層的階級,收入相對低很多,資金較少且比較少機會接觸股票市場,更別說投入努力賺得的錢買股票。當連這樣的人都進市場投資,並能講出一套股市道理時,代表股市熱度極高,也代表可能再沒其他資金會投入股市,而高點也就不遠了。 擦鞋童理論有其合理性,但是否可以直接套用在當今社會則有待商榷。該理論是1927年由老甘迺迪(Joseph Patrick "Joe" Kennedy, Sr.,美國甘迺迪總統之父)提出的,我們知道1929年美國開始「大蕭條」,這也使這段話廣為流傳並形成強力敘事,但其中還有幾個你應該但未必注意到的地方。 第一是在1927年間買賣股票的人在整個社會約佔10%,在如此低的比例裡,連擦鞋童都能聊股市的狀況,比起現在約50%的人都有開戶,加上股市經過近百年,法規與交易方式的發展,對年輕人或門外漢都已友善許多,因此現在年輕人進入股市的難度跟1927年擦鞋童要能買賣股票的難度完全不能相比。 第二,老甘迺迪雖然是銀行家,但一般認為他是在股票市場賺到後來財富的,在《群眾的瘋狂》認為是經由「 炒股團 」※的方式獲利。考慮到這個可能性,也許股價就是他的團隊自己炒上去的,或許他是早就經由股票經紀人提供的資料看出別人沒看到的資訊,藉此知道股票市場當前生態,也可能根本沒有跟他聊股票的擦鞋童,誰知道呢。 第三,在1927年這句話被提出後,又過了兩年到1929年10月才開始黑色星期四的崩跌,如果你看了上禮拜的新聞,因為相信年輕人開戶熱度高而不敢投入股市,可能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軋空手過程,一旦意志不堅認錯買回,可能套在更高的點,短期股市中看法對錯只佔了一小部分,時機才是影響獲利的重點。 我認為擦鞋童理論已經不適用現今股市,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不同於社會歷練較久,相對累積了較多積蓄的投資人,年輕人投入股市是以薪水定期投入者居多,所以暫且不論對心理的影響,如果股市真的在兩年內崩盤,對持續投入30...

年輕人開戶多就代表高點到了嗎?擦鞋童理論已經不適用了

  台股從今年以來年輕人開戶數一直有上升趨勢,近期也有新聞指出,3-10月30歲以下年輕人新開戶數達23萬,從3月加權指數約16000點,到現在雖然挑戰18,000點失利,但也還有超過17,000點了,這期間開戶有獲利的應該佔多數,但也讓人想起那個經典的「擦鞋童理論」,當擦鞋童都在跟你討論股票,甚至能跟你報明牌時,高點就不遠了,真的是這樣嗎? 擦鞋童理論得以成立,是因擦鞋童是當時社會較低層的階級,收入相對低很多,資金較少且比較少機會接觸股票市場,更別說投入努力賺得的錢買股票。當連這樣的人都進市場投資,並能講出一套股市道理時,代表股市熱度極高,也代表可能再沒其他資金會投入股市,而高點也就不遠了。 擦鞋童理論有其合理性,但是否可以直接套用在當今社會則有待商榷。該理論是1927年由老甘迺迪(Joseph Patrick "Joe" Kennedy, Sr.,美國甘迺迪總統之父)提出的,我們知道1929年美國開始「大蕭條」,這也使這段話廣為流傳並形成強力敘事,但其中還有幾個你應該但未必注意到的地方。 第一是在1927年間買賣股票的人在整個社會約佔10%,在如此低的比例裡,連擦鞋童都能聊股市的狀況,比起現在約50%的人都有開戶,加上股市經過近百年,法規與交易方式的發展,對年輕人或門外漢都已友善許多,因此現在年輕人進入股市的難度跟1927年擦鞋童要能買賣股票的難度完全不能相比。 第二,老甘迺迪雖然是銀行家,但一般認為他是在股票市場賺到後來財富的,在《群眾的瘋狂》認為是經由「 炒股團 」※的方式獲利。考慮到這個可能性,也許股價就是他的團隊自己炒上去的,或許他是早就經由股票經紀人提供的資料看出別人沒看到的資訊,藉此知道股票市場當前生態,也可能根本沒有跟他聊股票的擦鞋童,誰知道呢。 第三,在1927年這句話被提出後,又過了兩年到1929年10月才開始黑色星期四的崩跌,如果你看了上禮拜的新聞,因為相信年輕人開戶熱度高而不敢投入股市,可能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軋空手過程,一旦意志不堅認錯買回,可能套在更高的點,短期股市中看法對錯只佔了一小部分,時機才是影響獲利的重點。 我認為擦鞋童理論已經不適用現今股市,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不同於社會歷練較久,相對累積了較多積蓄的投資人,年輕人投入股市是以薪水定期投入者居多,所以暫且不論對心理的影響,如果股市真的在兩年內崩盤,對持續投入30...

平價專區有用嗎?政府對經濟強行干預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各國的物價指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了,小市民的感受也從油價轉移到零售業,包括麥當勞、鼎泰豐都已經吹起漲價的號角。政府於是協調了超市賣場設置平價專區,到底像這種由政府主導減緩漲價的手段會不會成功呢,有兩個真實案例可以提供思考。 第一個是最近發生的中國無預警斷(限)電措施,標榜「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根本原因就是在先前「制裁」了澳洲媒炭進口,導致自己煤炭供不應求,而中國官方又限制電力公司調漲電費,後來又限制了發電用的動力煤賣價,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作為似乎沒有發生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限制了調漲電價,發一度賠一度,雖然不敢明目張膽不發電,但用鍋爐「歲修」的名義就說得通了,為了公共安全沒話說吧。後來中國官方意識到問題,改限制動力煤的價格,這使得採煤業者採一噸賠一噸,乾脆用各種理由減少產出,最後限電的結果還是無法避免。 另一個例子比較抽象但概念相同。美國在1970年代流行托兒合作社,家長們以某種連結組成互助社,並推行「托兒票券」,當家長們有托兒需求時可以尋求協助,並以托兒票券支付。但根本問題是票券太少,大家都為了以備不時之尋囤積安全的票券量,另一些手上票券較少的父母,因為擔心透支票券,選擇減少外出,這進一步導致了票券供給越來越少,最後限入「通貨緊縮」,實際上協助父母育兒的政策卻反而減少了父母外出的意願。原本身為律師的父母想新增一個規定,即每對父母每個月至少外出2次,藉此增加托兒票券的供給,可惜我們無緣見證它的效果,因為最後是由經濟學提出的另一方案通過實施。 在經濟上政府的強行干預往往不會得到好的效果,如果產出電不能賺錢那就別產電;產煤炭會虧錢那就別挖了;政府要求要設平價專區,那就把本來就要特價的東西擺一擺就算數了。一般來說業者會儘量配合政府政策,但可以基於商業考量消極配合,經濟的問題只能用疏導的方式。看看托兒票券的解決方法吧,最後發行票券的機構增加了票券發行,人們手上的票券增加了,心理安全感有了,便有意願外出,這使得育兒的需求,即其他父母賺到育兒票券的機會增加了,於是手裡的票券儲備又更充足了,形成了經濟景氣的繁榮循環。 我不是什麼貨幣專家,但我認為經濟問題還是要用經濟手段處理,在景氣的擴張期會有通貨膨脹的狀況是正常的,只要不演化為惡性通膨就好,央行也跳出來說明通貨膨脹是短期現象,事實上能處理貨幣問題的也只有中央銀行,但最後卻是經濟部跳出來設立「平...

平價專區有用嗎?政府對經濟強行干預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各國的物價指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了,小市民的感受也從油價轉移到零售業,包括麥當勞、鼎泰豐都已經吹起漲價的號角。政府於是協調了超市賣場設置平價專區,到底像這種由政府主導減緩漲價的手段會不會成功呢,有兩個真實案例可以提供思考。 第一個是最近發生的中國無預警斷(限)電措施,標榜「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根本原因就是在先前「制裁」了澳洲媒炭進口,導致自己煤炭供不應求,而中國官方又限制電力公司調漲電費,後來又限制了發電用的動力煤賣價,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作為似乎沒有發生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限制了調漲電價,發一度賠一度,雖然不敢明目張膽不發電,但用鍋爐「歲修」的名義就說得通了,為了公共安全沒話說吧。後來中國官方意識到問題,改限制動力煤的價格,這使得採煤業者採一噸賠一噸,乾脆用各種理由減少產出,最後限電的結果還是無法避免。 另一個例子比較抽象但概念相同。美國在1970年代流行托兒合作社,家長們以某種連結組成互助社,並推行「托兒票券」,當家長們有托兒需求時可以尋求協助,並以托兒票券支付。但根本問題是票券太少,大家都為了以備不時之尋囤積安全的票券量,另一些手上票券較少的父母,因為擔心透支票券,選擇減少外出,這進一步導致了票券供給越來越少,最後限入「通貨緊縮」,實際上協助父母育兒的政策卻反而減少了父母外出的意願。原本身為律師的父母想新增一個規定,即每對父母每個月至少外出2次,藉此增加托兒票券的供給,可惜我們無緣見證它的效果,因為最後是由經濟學提出的另一方案通過實施。 在經濟上政府的強行干預往往不會得到好的效果,如果產出電不能賺錢那就別產電;產煤炭會虧錢那就別挖了;政府要求要設平價專區,那就把本來就要特價的東西擺一擺就算數了。一般來說業者會儘量配合政府政策,但可以基於商業考量消極配合,經濟的問題只能用疏導的方式。看看托兒票券的解決方法吧,最後發行票券的機構增加了票券發行,人們手上的票券增加了,心理安全感有了,便有意願外出,這使得育兒的需求,即其他父母賺到育兒票券的機會增加了,於是手裡的票券儲備又更充足了,形成了經濟景氣的繁榮循環。 我不是什麼貨幣專家,但我認為經濟問題還是要用經濟手段處理,在景氣的擴張期會有通貨膨脹的狀況是正常的,只要不演化為惡性通膨就好,央行也跳出來說明通貨膨脹是短期現象,事實上能處理貨幣問題的也只有中央銀行,但最後卻是經濟部跳出來設立「平...

炒股團一直都在,只是改到LINE群組上

  在1929-1932大蕭條前,民間盛行一種「炒股團」,也被認為是導致大蕭條的原因之一。在當時網路還不發達時,要配合券商內部的證券經紀人,因為所有的交易者都會經由經紀人下單,因此該券商下單的個股買賣資訊,用來預測籌碼的分佈狀況,炒股團看準適當時機進場佈局,佈局完再藉由相互買賣推高股價.最後再配合媒體放出利多消息,等到一般投資人進一步推升股價後再出貨,藉此大賺一筆,而一般投資人就像韭菜被大割一波。 《群眾的瘋狂》裡有個形容泡沫的比喻很傳神,想像一條橡皮筋,一開始在路邊沒人理,開始有人去拉他後發現拉開竟然會釋出財富,於是許多人也加入拉橡皮筋的行列,直到橡皮筋越來越難拉,有些人選擇放手,沒放手的人因此承擔更大的壓力。其中有些人知道橡皮筋回縮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知道苗頭不對就該放手,當苗頭越來越不對就越多人放手,終於剩下的人再也支撐不住橡皮筋,橡皮筋又縮成一團,直到一段時間後有人發現再把這團橡皮筋拉開也不是很難,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炒股團就像那群早就準備要放開橡皮筋的人,其他大眾有些比較睿智的會提前放手,大多數則是以為橡皮筋像是會無限磨出鹽的石臼捨不得放手。。 現代的籌碼已經相當程度公布了,不太需要再找經紀人配合了(法規也禁止了),是不是有相互買賣推高股價不得而知,但其實每個人只要能號召足夠多的人一起買入某支股票,就能達到炒股效果了,也因此市面開始出現邀請免費入群的簡訊,有別於收費的投顧老師對會員還有責任,免費仔的宿命就是幫「投顧老師」或是「炒股團」(收費會員或親友團)抬轎的功能。就算回測自你入群的幾次勝率100%,也可能只是類似「神秘信」※的大數之下的必然。 歷史上幾乎每次泡沫都有相同的因素,可見在相對人類歷史少之又少的區區兩三百年,人們的想法沒多大改變。同樣有許多人滿懷錯失恐懼,也有許多人不懷好意想強行財富重分配。因此遇到不請自來的好心人,想跟你分享某支一定賺錢的股票時,你要先知道世上沒有一定賺錢的投資,報酬一定伴隨風險。再來要想什麼要告訴我,是好心還是需要我,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這麼好賺不會輪到素未謀面的你。 ※神秘信:詐騙集團寄出大量信件,其中一半預測隔天大盤上漲,另一半預測跌,隔天再如法泡製,最後針對那見證神蹟的幾百個人,寄出詐騙投資的邀約。

炒股團一直都在,只是改到LINE群組上

  在1929-1932大蕭條前,民間盛行一種「炒股團」,也被認為是導致大蕭條的原因之一。在當時網路還不發達時,要配合券商內部的證券經紀人,因為所有的交易者都會經由經紀人下單,因此該券商下單的個股買賣資訊,用來預測籌碼的分佈狀況,炒股團看準適當時機進場佈局,佈局完再藉由相互買賣推高股價.最後再配合媒體放出利多消息,等到一般投資人進一步推升股價後再出貨,藉此大賺一筆,而一般投資人就像韭菜被大割一波。 《群眾的瘋狂》裡有個形容泡沫的比喻很傳神,想像一條橡皮筋,一開始在路邊沒人理,開始有人去拉他後發現拉開竟然會釋出財富,於是許多人也加入拉橡皮筋的行列,直到橡皮筋越來越難拉,有些人選擇放手,沒放手的人因此承擔更大的壓力。其中有些人知道橡皮筋回縮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知道苗頭不對就該放手,當苗頭越來越不對就越多人放手,終於剩下的人再也支撐不住橡皮筋,橡皮筋又縮成一團,直到一段時間後有人發現再把這團橡皮筋拉開也不是很難,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炒股團就像那群早就準備要放開橡皮筋的人,其他大眾有些比較睿智的會提前放手,大多數則是以為橡皮筋像是會無限磨出鹽的石臼捨不得放手。。 現代的籌碼已經相當程度公布了,不太需要再找經紀人配合了(法規也禁止了),是不是有相互買賣推高股價不得而知,但其實每個人只要能號召足夠多的人一起買入某支股票,就能達到炒股效果了,也因此市面開始出現邀請免費入群的簡訊,有別於收費的投顧老師對會員還有責任,免費仔的宿命就是幫「投顧老師」或是「炒股團」(收費會員或親友團)抬轎的功能。就算回測自你入群的幾次勝率100%,也可能只是類似「神秘信」※的大數之下的必然。 歷史上幾乎每次泡沫都有相同的因素,可見在相對人類歷史少之又少的區區兩三百年,人們的想法沒多大改變。同樣有許多人滿懷錯失恐懼,也有許多人不懷好意想強行財富重分配。因此遇到不請自來的好心人,想跟你分享某支一定賺錢的股票時,你要先知道世上沒有一定賺錢的投資,報酬一定伴隨風險。再來要想什麼要告訴我,是好心還是需要我,記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這麼好賺不會輪到素未謀面的你。 ※神秘信:詐騙集團寄出大量信件,其中一半預測隔天大盤上漲,另一半預測跌,隔天再如法泡製,最後針對那見證神蹟的幾百個人,寄出詐騙投資的邀約。

NFT是好投資嗎:新科技著實令人興奮,但不代表是個好投資

  最近流行的加密貨幣與NFT都是標榜區塊鏈、去中心化,而中心化跟去中心化有什麼影響呢,如果去中心化這麼厲害,為什麼各國銀行還不去中心化嗎?這一切難道只有陰謀論可以解釋嗎? 先說中心化的定義,中心化就是指所有的資訊會透過「中心」交換、處理、應用,例如銀行,不管純網銀或實體銀行,從中央銀行與私人銀行,都是透過銀行這個「中心」處理帳務,私人間的匯款也必須透過銀行(加收一筆手續費)。Google與FB也是大家都上一個中心處理事情,同理,Line、IE、YouTube、Gmail等等都是,目前透過電子設備連接的軟體大多都是。而不透過電子設備連接的,除了銀行外,公家機關也都是,包含戶政、稅務到建築執照的核發等都是中心化的例子。 中心化的缺點就如同上述的公家單位給人的印象,官僚、僵化、效率低。我的錢要給別人還得經過銀行端的審核,超過上限可能還得臨櫃辦理,雖然某種程度上保護了財產的安全,但也拖累了效率。另一大缺點是中心的行動會大幅影響使用者族群,舉例來說,央行的升降息、政府的加減稅、FB的隱私條款、YouTube的倒讚是否隱藏等,做成決定的團隊相對使用者來說都少之又少,但他們的一個決定會大幅影響整個生態,雖然理論上做決策的人都是精英,但精英也有盲點,例如以為沒有倒讚就沒有酸民,或是以為蚵仔麵線一碗20元,期待少數人能永遠做出正確決定也是過於天真。 一般人很難一窺「中心」內部發生什麼事,也很難知道他們是依據什麼數據做出政策性的決定的,其中政府單位已經是相對透明度高的單位,畢竟有立法院及政府資訊公開等法令的規範,但相信大部分人對任何朝代政府的施政不會給予透明的評價。另外更為人詬病的就是資訊有可能被竊取,因為資訊全都在中心內,可能是中心內部人盜取,或是被外部入侵流出,但對使用者來說都是無法控制的風險。 去中心化就不一樣了,標榜公開透明及不需依賴第三方辦理交易或意見表示(依如選舉投票),也可以降低手續費及被盜取的風險。以加密貨幣來說,所有的交易都透明且經由加密的交易驗證程序,可說毫無造假空間。像這樣可以大幅減少人為操控、又降低使用成本,且沒有一個中心可供外部攻擊,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但是不是也有缺點呢? 去中心化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互操作性,世界上的實體貨幣是建構在一個大型網路上互相操作,才得以有目前這麼活絡的貨幣市場,但加密貨幣各成一派,相互操作時缺乏穩定幣做為媒介,所以還有一段...

NFT是好投資嗎:新科技著實令人興奮,但不代表是個好投資

  最近流行的加密貨幣與NFT都是標榜區塊鏈、去中心化,而中心化跟去中心化有什麼影響呢,如果去中心化這麼厲害,為什麼各國銀行還不去中心化嗎?這一切難道只有陰謀論可以解釋嗎? 先說中心化的定義,中心化就是指所有的資訊會透過「中心」交換、處理、應用,例如銀行,不管純網銀或實體銀行,從中央銀行與私人銀行,都是透過銀行這個「中心」處理帳務,私人間的匯款也必須透過銀行(加收一筆手續費)。Google與FB也是大家都上一個中心處理事情,同理,Line、IE、YouTube、Gmail等等都是,目前透過電子設備連接的軟體大多都是。而不透過電子設備連接的,除了銀行外,公家機關也都是,包含戶政、稅務到建築執照的核發等都是中心化的例子。 中心化的缺點就如同上述的公家單位給人的印象,官僚、僵化、效率低。我的錢要給別人還得經過銀行端的審核,超過上限可能還得臨櫃辦理,雖然某種程度上保護了財產的安全,但也拖累了效率。另一大缺點是中心的行動會大幅影響使用者族群,舉例來說,央行的升降息、政府的加減稅、FB的隱私條款、YouTube的倒讚是否隱藏等,做成決定的團隊相對使用者來說都少之又少,但他們的一個決定會大幅影響整個生態,雖然理論上做決策的人都是精英,但精英也有盲點,例如以為沒有倒讚就沒有酸民,或是以為蚵仔麵線一碗20元,期待少數人能永遠做出正確決定也是過於天真。 一般人很難一窺「中心」內部發生什麼事,也很難知道他們是依據什麼數據做出政策性的決定的,其中政府單位已經是相對透明度高的單位,畢竟有立法院及政府資訊公開等法令的規範,但相信大部分人對任何朝代政府的施政不會給予透明的評價。另外更為人詬病的就是資訊有可能被竊取,因為資訊全都在中心內,可能是中心內部人盜取,或是被外部入侵流出,但對使用者來說都是無法控制的風險。 去中心化就不一樣了,標榜公開透明及不需依賴第三方辦理交易或意見表示(依如選舉投票),也可以降低手續費及被盜取的風險。以加密貨幣來說,所有的交易都透明且經由加密的交易驗證程序,可說毫無造假空間。像這樣可以大幅減少人為操控、又降低使用成本,且沒有一個中心可供外部攻擊,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但是不是也有缺點呢? 去中心化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互操作性,世界上的實體貨幣是建構在一個大型網路上互相操作,才得以有目前這麼活絡的貨幣市場,但加密貨幣各成一派,相互操作時缺乏穩定幣做為媒介,所以還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