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你以為是在展現能力,但長官要的是參與感

最近在當職場觀察家,突然發現了一件事:職場紅人其實不代表愛拍馬屁,只是他們常常出現在長官面前。 以前覺得有些職場紅人(對啦!就是之前講過的職場老屁股),他們常常窩在長官辦公室,一定是極盡吹捧之能事,讓長官聽得心花怒放,所以他們講的話都特別有份量。 後來發現這不太合邏輯,畢竟長官也不是笨蛋(至少沒那麼笨),馬屁聽個幾次或許覺得動聽,但就像再好聽的音樂,循環播放一整天也會受不了。 問題就出在很多人做事是著重在「解決事情的能力」,但長官要的是參與感。 儘管長官不會喜歡自己要跳下來解決問題,如果這樣代表你能力不足,但他們也很希望參加整個事情的解決過程,這種不用花很多心力,又可以獲得成就感的事可以讓長官感到愉悅。 所以重點是,在一件任務的各個節點找長官討論,一方面讓他知道任務進度,累積之下又能讓你在長官的印象中工作很多。 你可能會說,大小事都去找長官討論不會太煩人嗎? 的確如果雞毛蒜皮的事都去盧,應該不會有好下場,而這跟長官的個性也有點關係,不過只要拿捏得當,討論這件事其實是跟長官的連結,有緣就是個喜歡人的理由。 這有點像巷口的三姑六婆,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八卦什麼的,有時也會抱怨巷口遇到陳太太又被拖住了半個小時之類的。但對他們而言,一定是八卦圈>其他,其他不跟他們聊八卦的就是他們的八卦對象。 很多人以為跟長官混熟,就是拍馬屁的行為,所以覺得長官的愛將就是整天在拍馬屁,我們不齒拍馬屁,所以不屑去跟長官多講話。 但越不去長官旁邊晃來晃去,長官就越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啊,最後你以為把事情完美解決,什麼問題也沒有,實際上是你「看起來」什麼也沒做。 其實職場裡除了向下管理外,「向上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讓長官知道你在幹麻,等於是要他們自己來瞭解,所以現在誰才是長官。 而且,把工作進度跟長官報告,是把整個任務的成敗跟長官共享,任務完成當然要分他一點功勞,但重要的是,任務失敗了他會跟你同一陣線。 我發現在職場打滾比較久的,都會常常去跟長官討論工作,這是他們深知職場的倫理及眉角的表現。年輕人雖然比較傾向證明自己能力,但十年寒窗,還是得一舉成名才能讓人看到。 不管你年紀多大,只要還在職場打滾,都應該練練「向上管理」的本事,把工作的重要節點向長官報告、請示,不只讓他們看到你在做事,也是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更能讓他們覺得有緣。所謂見面三分情,多多見面才是長大的開始...

你以為是在展現能力,但長官要的是參與感

最近在當職場觀察家,突然發現了一件事:職場紅人其實不代表愛拍馬屁,只是他們常常出現在長官面前。 以前覺得有些職場紅人(對啦!就是之前講過的職場老屁股),他們常常窩在長官辦公室,一定是極盡吹捧之能事,讓長官聽得心花怒放,所以他們講的話都特別有份量。 後來發現這不太合邏輯,畢竟長官也不是笨蛋(至少沒那麼笨),馬屁聽個幾次或許覺得動聽,但就像再好聽的音樂,循環播放一整天也會受不了。 問題就出在很多人做事是著重在「解決事情的能力」,但長官要的是參與感。 儘管長官不會喜歡自己要跳下來解決問題,如果這樣代表你能力不足,但他們也很希望參加整個事情的解決過程,這種不用花很多心力,又可以獲得成就感的事可以讓長官感到愉悅。 所以重點是,在一件任務的各個節點找長官討論,一方面讓他知道任務進度,累積之下又能讓你在長官的印象中工作很多。 你可能會說,大小事都去找長官討論不會太煩人嗎? 的確如果雞毛蒜皮的事都去盧,應該不會有好下場,而這跟長官的個性也有點關係,不過只要拿捏得當,討論這件事其實是跟長官的連結,有緣就是個喜歡人的理由。 這有點像巷口的三姑六婆,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八卦什麼的,有時也會抱怨巷口遇到陳太太又被拖住了半個小時之類的。但對他們而言,一定是八卦圈>其他,其他不跟他們聊八卦的就是他們的八卦對象。 很多人以為跟長官混熟,就是拍馬屁的行為,所以覺得長官的愛將就是整天在拍馬屁,我們不齒拍馬屁,所以不屑去跟長官多講話。 但越不去長官旁邊晃來晃去,長官就越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啊,最後你以為把事情完美解決,什麼問題也沒有,實際上是你「看起來」什麼也沒做。 其實職場裡除了向下管理外,「向上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讓長官知道你在幹麻,等於是要他們自己來瞭解,所以現在誰才是長官。 而且,把工作進度跟長官報告,是把整個任務的成敗跟長官共享,任務完成當然要分他一點功勞,但重要的是,任務失敗了他會跟你同一陣線。 我發現在職場打滾比較久的,都會常常去跟長官討論工作,這是他們深知職場的倫理及眉角的表現。年輕人雖然比較傾向證明自己能力,但十年寒窗,還是得一舉成名才能讓人看到。 不管你年紀多大,只要還在職場打滾,都應該練練「向上管理」的本事,把工作的重要節點向長官報告、請示,不只讓他們看到你在做事,也是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更能讓他們覺得有緣。所謂見面三分情,多多見面才是長大的開始...
  聊聊最近最夯的話題,友達減資+股利政策吧! 友達去年遇到了景氣高峰,去年初股價才15塊左右,但一整年賺了613億,換算EPS是6.44也創下歷史新高。而大家期待的股利政策ー減資2元+股利1元。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解釋一下股利代表的意義。公司因為需要資金發展,所以用上市(櫃)的方式募資,而賺的錢除了購買資產(資本支出)外,還可以發還給股東。 所以,如果公司到達發展穩定期,再投入資本未必能有更好的報酬,大多會選擇發放股利(配息);反之,當公司正在發展時,因為需要資金擴充資本,發放股利不一定是好事。 那減資呢?減資也是代表公司不需要這麼多資金,股票面額是10元,減資2元代表每張發放2元的現金,而1張股票變成800股。 看到這麼多數字是不是頭昏腦脹?簡單說明一下,不管減資或是配息,最後結果就是…完全沒變,只是左手交給右手。 我們假設減資&配息的基準日股價都是20,持有一張等於擁有市值2萬元的股價,經過配息1元加上減資2元,最後會獲得800股21.25元的股票+3000元現金,市值還是2萬元。 你可能很好奇,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買「定存股」,不就是左右換右手嗎? 注意到了嗎,正常公司是發展穩定後才配息給股東,這代表他們每年有穩定獲利的能力,所以如果股價20,每年eps穩定2元配息1元,殖利率是5%,那等他配完息後,本益比從10倍變成9倍,如果大家相信它會回到10倍,那就是填息的動力,而填了息以後就等於把錢收進口袋,而不是左手換右手。 這次友達的舉動就很有意思了,他選擇只發還3元(股息+減資),其他的要分2年攤還3.5元。 你可以說他是鼓勵股東長期持有,但在我看起來,賺了錢不知道怎麼用,又不把錢發還給當時股東,反而選擇把錢留下來2年內發還,這2年內可能很多舊股東的股票會換手,這做法已經失去回饋把資金投入公司,陪公司一起共患難的股東原意了。 另外,今年發還3元,2年內再發3.5元以上,加起來共6.5超過今年eps6.44,給人一種公司有把握之後兩年會賺錢的暗示。但實際上,因為減資後股數減少,所以後面的3.5元也要跟著打折扣,最後算出來是3+2.8=5.8,這樣一看公司對今明2年的獲利沒什麼把握啊。 這次公司的做法完全沒有理論的支持,除了穩定股價以外我想不出其他用途。 資金放進公司裡應該是希望公司能有更有效的運用,我...
  聊聊最近最夯的話題,友達減資+股利政策吧! 友達去年遇到了景氣高峰,去年初股價才15塊左右,但一整年賺了613億,換算EPS是6.44也創下歷史新高。而大家期待的股利政策ー減資2元+股利1元。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解釋一下股利代表的意義。公司因為需要資金發展,所以用上市(櫃)的方式募資,而賺的錢除了購買資產(資本支出)外,還可以發還給股東。 所以,如果公司到達發展穩定期,再投入資本未必能有更好的報酬,大多會選擇發放股利(配息);反之,當公司正在發展時,因為需要資金擴充資本,發放股利不一定是好事。 那減資呢?減資也是代表公司不需要這麼多資金,股票面額是10元,減資2元代表每張發放2元的現金,而1張股票變成800股。 看到這麼多數字是不是頭昏腦脹?簡單說明一下,不管減資或是配息,最後結果就是…完全沒變,只是左手交給右手。 我們假設減資&配息的基準日股價都是20,持有一張等於擁有市值2萬元的股價,經過配息1元加上減資2元,最後會獲得800股21.25元的股票+3000元現金,市值還是2萬元。 你可能很好奇,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買「定存股」,不就是左右換右手嗎? 注意到了嗎,正常公司是發展穩定後才配息給股東,這代表他們每年有穩定獲利的能力,所以如果股價20,每年eps穩定2元配息1元,殖利率是5%,那等他配完息後,本益比從10倍變成9倍,如果大家相信它會回到10倍,那就是填息的動力,而填了息以後就等於把錢收進口袋,而不是左手換右手。 這次友達的舉動就很有意思了,他選擇只發還3元(股息+減資),其他的要分2年攤還3.5元。 你可以說他是鼓勵股東長期持有,但在我看起來,賺了錢不知道怎麼用,又不把錢發還給當時股東,反而選擇把錢留下來2年內發還,這2年內可能很多舊股東的股票會換手,這做法已經失去回饋把資金投入公司,陪公司一起共患難的股東原意了。 另外,今年發還3元,2年內再發3.5元以上,加起來共6.5超過今年eps6.44,給人一種公司有把握之後兩年會賺錢的暗示。但實際上,因為減資後股數減少,所以後面的3.5元也要跟著打折扣,最後算出來是3+2.8=5.8,這樣一看公司對今明2年的獲利沒什麼把握啊。 這次公司的做法完全沒有理論的支持,除了穩定股價以外我想不出其他用途。 資金放進公司裡應該是希望公司能有更有效的運用,我...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ー應該要面向公眾的語言,卻總造成各說各話的局面,到底公眾語言有什麼問題?

圖片
  這本英文書名是:Enough Said: What's Gone Wrong with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無須多言,公眾語言出了什麼錯。 翻譯成《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總覺得不夠到位,這是一本批判的書,雖然裡面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實例,但它可沒打算教你怎樣聽懂公眾語言。 書的開頭,先用一個歐巴馬健保裡的小條款,原意是讓有安樂死需求的人,可以透過法案裡諮詢專家,而且費用由政府負擔。看似對人民有益無害的提案,最後卻引發了政治風暴,法案本身也胎死腹中,為什麼? 一切都是從一個評論開始,隨後共和黨加入猛攻後,整個條文變成由一群專家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能不能延續。 本來是病患主動找尋生命終結的可能性,搖身一變被動接受專家們的指導。之後「死神條款」、「死神陪審團」的名稱更是生動的跳進每個選民心中。不管倡議者怎麼說,公眾還是寧可相信陰謀論。 ※公眾語言的第一個病徵:不信賴感。 本來公眾語言是該面向群眾,不論目的是說服、解釋、事實陳述、行動呼籲等,都需要對象的信任度,而長期使用「修辭」就造成了不信賴感。 但不信賴感是否合理,政府單位掌握了眾多一般人無法觸碰的事實,如果不相信政府提出的說法,轉而相信其他未必要更可靠的消息來源,怎麼說都不是理性的行為。 但是什麼造成了不信賴感?政客?媒體?教育體系? 這也是信任崩解的特徵:大家都覺得別人該負責。 ※公眾語言的第二個病徵:科學的權威不見了。 科學是經過科學家嚴謹的驗證提出,再由同儕審查過後得出的結論,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這跟你我或其他評論家花一兩個小時寫出來的論點不能相提並論。 如果大家不在乎科學,那每個人都是專家,誰也別想說服誰。 但從氣候變遷、疫苗施打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有時候科學的鐵證也無法說服所有人,甚至是絕大部分的人。 這問題出在三個面向: ①人性喜歡陰謀與掩蓋的真相: 人都喜歡謎團,更喜歡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科學的論證、相信的人數都不重要,只要我覺得合理就好。 ②名人的光環: 名人知道怎麼講能讓人聽進去,科學家則不然,因此科學的份量無法轉化為影響的人。 ③媒體的平衡報導: 平衡報導是為了讓報導不致太偏頗,但在科學的權重不是記者可以辨認的,所以便宜行事的做法,就是不管科學的權重。換句話說,經過多年實證的科學結論,與名人的隨興推特,在報導中是一樣重要的。 綜合上述三個面向,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有...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ー應該要面向公眾的語言,卻總造成各說各話的局面,到底公眾語言有什麼問題?

圖片
  這本英文書名是:Enough Said: What's Gone Wrong with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無須多言,公眾語言出了什麼錯。 翻譯成《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總覺得不夠到位,這是一本批判的書,雖然裡面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實例,但它可沒打算教你怎樣聽懂公眾語言。 書的開頭,先用一個歐巴馬健保裡的小條款,原意是讓有安樂死需求的人,可以透過法案裡諮詢專家,而且費用由政府負擔。看似對人民有益無害的提案,最後卻引發了政治風暴,法案本身也胎死腹中,為什麼? 一切都是從一個評論開始,隨後共和黨加入猛攻後,整個條文變成由一群專家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能不能延續。 本來是病患主動找尋生命終結的可能性,搖身一變被動接受專家們的指導。之後「死神條款」、「死神陪審團」的名稱更是生動的跳進每個選民心中。不管倡議者怎麼說,公眾還是寧可相信陰謀論。 ※公眾語言的第一個病徵:不信賴感。 本來公眾語言是該面向群眾,不論目的是說服、解釋、事實陳述、行動呼籲等,都需要對象的信任度,而長期使用「修辭」就造成了不信賴感。 但不信賴感是否合理,政府單位掌握了眾多一般人無法觸碰的事實,如果不相信政府提出的說法,轉而相信其他未必要更可靠的消息來源,怎麼說都不是理性的行為。 但是什麼造成了不信賴感?政客?媒體?教育體系? 這也是信任崩解的特徵:大家都覺得別人該負責。 ※公眾語言的第二個病徵:科學的權威不見了。 科學是經過科學家嚴謹的驗證提出,再由同儕審查過後得出的結論,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這跟你我或其他評論家花一兩個小時寫出來的論點不能相提並論。 如果大家不在乎科學,那每個人都是專家,誰也別想說服誰。 但從氣候變遷、疫苗施打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有時候科學的鐵證也無法說服所有人,甚至是絕大部分的人。 這問題出在三個面向: ①人性喜歡陰謀與掩蓋的真相: 人都喜歡謎團,更喜歡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科學的論證、相信的人數都不重要,只要我覺得合理就好。 ②名人的光環: 名人知道怎麼講能讓人聽進去,科學家則不然,因此科學的份量無法轉化為影響的人。 ③媒體的平衡報導: 平衡報導是為了讓報導不致太偏頗,但在科學的權重不是記者可以辨認的,所以便宜行事的做法,就是不管科學的權重。換句話說,經過多年實證的科學結論,與名人的隨興推特,在報導中是一樣重要的。 綜合上述三個面向,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