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三明治先生的股票周報-2022/11/07~11/11

圖片
 之前股票跌得深了,每天就算跌個兩三百點也沒什麼感覺,反正死豬不怕滾水燙。 這禮拜大漲了一波,結果我還是沒感覺,好像找不回最初的感動了,反正指數早晚會創新高,現在也沒打算要賣,漲漲跌跌好像也與我無關,阿彌陀佛。 不過相信很多人這兩個禮拜心情像在坐雲霄飛車吧,上禮拜讓你絕望到底,這禮拜又讓你重新再年輕了一次,趕快進入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吧,這禮拜的最大消息當然就是: #1 美國CPI優於預期 看了前面幾期週報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了,美國升息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通膨,而CPI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這項通膨指標已經連續高於預期好幾次了,每次都加大市場對劇烈升息預期先跌一波,等到真的升了,又再跌一波,簡直就是凌遲啊,太狠了。 這次CPI低於預期後,美國12月升2碼的押注增加了,不過我個人認為也不用高興得太早。 先說結論,我們還是要把股價面跟經濟面分開,經濟面現在還沒有樂觀的條件,但股價面說不定早就會反應到很樂觀的未來,從此一去不復返(當然也可能不會)。 以經濟面來說,現在公布的是10月的CPI,而緊接著會有雙11、黑色星期五、12月耶誕節、1月跨年,這些都是可以助長消費,推動經濟成長的節日,但偏偏聯準會現在就不想看到大家瘋狂消費。 11月開始的CPI是否能夠繼續降溫其實還說不準,而聯準會也說了寧可過度升息,也不要升得不夠而前功盡棄,再次強調股價說不定可以提早反應,不管如何,現在股價還是維持低檔,有閒錢的是可以先投入,並且依照原本定期定額的規劃執行就好。 #2 META(臉書)裁員11000人 相較於前面的好消息,臉書這波裁員顯示不太看好未來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來說,企業瘦身後對體質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消息傳出當下CPI數值還沒公布,META股價就已經大漲了可以看得出來。 不只是臉書,之前馬斯克買下推特後也是大裁員,亞馬遜、蘋果也早就宣布今年甚至明年不再補人,據統計今年美國科技業已經被裁掉10萬人。 這顯示不只是柏克柏說的「自己的失誤」,而是對科技業來說景氣是真的不好,但另一方面,大量失業卻是聯準會希望看到的,所以這算個喜憂參半的消息。 #3 家樂福大火 今年三月楊梅家樂福一個臨時工在物流中心抽菸後亂丟菸蒂,結果燒毀了39億的存貨,現在臨時工被起訴又上了新聞了。 家樂福雖然也是上市公司,但對台灣投資人來說通常有也是小小的佔比,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這新聞裡引發一些思考。 從著名的乳酪效應

三明治先生的股票周報-2022/11/07~11/11

圖片
 之前股票跌得深了,每天就算跌個兩三百點也沒什麼感覺,反正死豬不怕滾水燙。 這禮拜大漲了一波,結果我還是沒感覺,好像找不回最初的感動了,反正指數早晚會創新高,現在也沒打算要賣,漲漲跌跌好像也與我無關,阿彌陀佛。 不過相信很多人這兩個禮拜心情像在坐雲霄飛車吧,上禮拜讓你絕望到底,這禮拜又讓你重新再年輕了一次,趕快進入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吧,這禮拜的最大消息當然就是: #1 美國CPI優於預期 看了前面幾期週報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了,美國升息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通膨,而CPI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這項通膨指標已經連續高於預期好幾次了,每次都加大市場對劇烈升息預期先跌一波,等到真的升了,又再跌一波,簡直就是凌遲啊,太狠了。 這次CPI低於預期後,美國12月升2碼的押注增加了,不過我個人認為也不用高興得太早。 先說結論,我們還是要把股價面跟經濟面分開,經濟面現在還沒有樂觀的條件,但股價面說不定早就會反應到很樂觀的未來,從此一去不復返(當然也可能不會)。 以經濟面來說,現在公布的是10月的CPI,而緊接著會有雙11、黑色星期五、12月耶誕節、1月跨年,這些都是可以助長消費,推動經濟成長的節日,但偏偏聯準會現在就不想看到大家瘋狂消費。 11月開始的CPI是否能夠繼續降溫其實還說不準,而聯準會也說了寧可過度升息,也不要升得不夠而前功盡棄,再次強調股價說不定可以提早反應,不管如何,現在股價還是維持低檔,有閒錢的是可以先投入,並且依照原本定期定額的規劃執行就好。 #2 META(臉書)裁員11000人 相較於前面的好消息,臉書這波裁員顯示不太看好未來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來說,企業瘦身後對體質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消息傳出當下CPI數值還沒公布,META股價就已經大漲了可以看得出來。 不只是臉書,之前馬斯克買下推特後也是大裁員,亞馬遜、蘋果也早就宣布今年甚至明年不再補人,據統計今年美國科技業已經被裁掉10萬人。 這顯示不只是柏克柏說的「自己的失誤」,而是對科技業來說景氣是真的不好,但另一方面,大量失業卻是聯準會希望看到的,所以這算個喜憂參半的消息。 #3 家樂福大火 今年三月楊梅家樂福一個臨時工在物流中心抽菸後亂丟菸蒂,結果燒毀了39億的存貨,現在臨時工被起訴又上了新聞了。 家樂福雖然也是上市公司,但對台灣投資人來說通常有也是小小的佔比,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這新聞裡引發一些思考。 從著名的乳酪效應

《勇闖世界14高峰》-對別人來說做不到,不代表對你來說不可能

圖片
這是一部紀錄了尼泊爾人–寧斯,在七個月內完成世界所有8000公尺以上高山的紀錄片。 (Photo: Netflix) 在寧斯之前,完攀14高峰的紀錄是七年,而寧斯卻說他要在7個月就完成這項壯舉,這讓所有登山界都為之震驚。 在看這部片的過程中,我一直以為寧斯應該是個企業界,超級有錢人的那種 ,因為印象中尼泊爾人不算有錢,而這種8000公尺以上的登山應該是超級燒錢的。 後來才發現不完全是這樣,寧斯是個優秀的軍人,類似尼泊爾的海豹部隊那種特種部隊,因此收入是比一般人好,但為了登山,他必需要房子抵押借貸才能去圓這個危機重重,也不一定能成功的夢。 翻開了14高峰的攀登死亡率,可以看到除了最惡名昭彰的k2峰,以前曾高達77%死亡率,近年來降到16%左右,而且每一座幾乎都在10%上下。 加上,為什麼之前的人要花七年才能完成挑戰,就是因為每座山有適合的季節,就算在適合季節,如果上了山發現天氣不允許,還是得為了自己生命著想,下次再來。 而寧斯就不一樣了,他在七個月內就要爬完,所以幾乎每座爬完就要接著下一座,什麼季節、天氣都不能考慮太多。 看到這裡,你一定跟我一樣冒出兩個字「玩命」。 不得不說還真的是在玩命啊,既然紀錄是七年,你為什麼不挑戰三年完成就好,非得讓自己在這種惡劣條件下挑戰呢。 寧斯在電影裡解釋,他會訂這期限是想向世界證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而我認為更深層的意義是,他想向尼泊爾人證明,只要你想,也可以辦得到。 在劇中寧斯登山過程中,曾不只一次救助其他登山客,有一次甚至還在海拔8000m以上提供自己的氧氣,等待救援到來,雖然救援最後沒來,但寧斯願意拿自己的目標、生命,為一個陌生人冒險的精神令人感動,也說明寧斯攀登14高峰的計畫絕不是只為了自己。 說到尼泊爾人,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雪巴族,常常是幫登山客負重,協助登山的人。 傳說雪巴的體能超好,畢竟他們每天工作就是登山,而且是最辛苦粗重的工作都由他們來做,通常登山者成功登頂後,也會特別感謝「他的雪巴」。 寧斯在劇中特別提到這點,每個雪巴都是有名字的,沒有他們要成功登頂幾乎是不可能,但常常是在閃耀成就背後的影子。 另外,寧斯的成就相當驚人,但除了登山界的朋友外,似乎比較少人會聽過,或記得這則新聞。 原因很簡單,媒體報導的力度不同,寧斯在完成第14座高峰後,下山看到稀稀落落的媒體,他感慨的說了一句,如果是白人現在媒體陣仗一定更大。 這是

《勇闖世界14高峰》-對別人來說做不到,不代表對你來說不可能

圖片
這是一部紀錄了尼泊爾人–寧斯,在七個月內完成世界所有8000公尺以上高山的紀錄片。 (Photo: Netflix) 在寧斯之前,完攀14高峰的紀錄是七年,而寧斯卻說他要在7個月就完成這項壯舉,這讓所有登山界都為之震驚。 在看這部片的過程中,我一直以為寧斯應該是個企業界,超級有錢人的那種 ,因為印象中尼泊爾人不算有錢,而這種8000公尺以上的登山應該是超級燒錢的。 後來才發現不完全是這樣,寧斯是個優秀的軍人,類似尼泊爾的海豹部隊那種特種部隊,因此收入是比一般人好,但為了登山,他必需要房子抵押借貸才能去圓這個危機重重,也不一定能成功的夢。 翻開了14高峰的攀登死亡率,可以看到除了最惡名昭彰的k2峰,以前曾高達77%死亡率,近年來降到16%左右,而且每一座幾乎都在10%上下。 加上,為什麼之前的人要花七年才能完成挑戰,就是因為每座山有適合的季節,就算在適合季節,如果上了山發現天氣不允許,還是得為了自己生命著想,下次再來。 而寧斯就不一樣了,他在七個月內就要爬完,所以幾乎每座爬完就要接著下一座,什麼季節、天氣都不能考慮太多。 看到這裡,你一定跟我一樣冒出兩個字「玩命」。 不得不說還真的是在玩命啊,既然紀錄是七年,你為什麼不挑戰三年完成就好,非得讓自己在這種惡劣條件下挑戰呢。 寧斯在電影裡解釋,他會訂這期限是想向世界證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而我認為更深層的意義是,他想向尼泊爾人證明,只要你想,也可以辦得到。 在劇中寧斯登山過程中,曾不只一次救助其他登山客,有一次甚至還在海拔8000m以上提供自己的氧氣,等待救援到來,雖然救援最後沒來,但寧斯願意拿自己的目標、生命,為一個陌生人冒險的精神令人感動,也說明寧斯攀登14高峰的計畫絕不是只為了自己。 說到尼泊爾人,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雪巴族,常常是幫登山客負重,協助登山的人。 傳說雪巴的體能超好,畢竟他們每天工作就是登山,而且是最辛苦粗重的工作都由他們來做,通常登山者成功登頂後,也會特別感謝「他的雪巴」。 寧斯在劇中特別提到這點,每個雪巴都是有名字的,沒有他們要成功登頂幾乎是不可能,但常常是在閃耀成就背後的影子。 另外,寧斯的成就相當驚人,但除了登山界的朋友外,似乎比較少人會聽過,或記得這則新聞。 原因很簡單,媒體報導的力度不同,寧斯在完成第14座高峰後,下山看到稀稀落落的媒體,他感慨的說了一句,如果是白人現在媒體陣仗一定更大。 這是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31~11/4

圖片
  這週台美股本來沒什麼跌,經過FED談話後又暴跌一波,這狀況今年發生好幾次了,我想不用說大家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吧。 這禮拜也很多大企業都公布財報,但我這台股週報主要給一些大的思考方向,財報每個人觀察面向不同解讀也會不一樣,這裡就不多說了。 這禮拜的大事就是升息、升息、還是升息,沒辦法,升息影響的面向太多了,那我們就開始吧 #1 美國升息 這禮拜的最重要的大事當然還是美國又升息3碼了,雖然覺得不太意外,不過這次FED主席鮑爾一談話,各大指數都直接斷崖式下跌,感覺是之前大家有期待這次或許不會升到3碼,現在確定升3碼,而且說沒有看到通膨在減緩之類的話,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會升4碼了。 其實FED一直以來目的都滿明確的,就是把實體經濟打趴,讓每個人都勒緊褲帶不要亂花錢,經濟上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大家支出少=大家收入少,這個循環發生後大家花得少,物價自然就上不去了,這個循環也叫衰退。 但奇怪的是,這個目的看起來很簡單,方法也夠粗暴了,卻過了大半年都沒辦法把消費打下來,就業率也一直維持在歷史的高檔左右,所以FED目前想看到的結果一直沒發生。 有點諷刺的是,疫情後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密切觀察美國的非農就業人口,認為就業高就是個大利多,現在你可能要換個角度,先看到就業低=失業高,再期待FED的升息會縮手。 #2 台灣升息? 美國升息後,台美的利差又進一步擴大,大家就很關心央行是不是會再次升半碼了,結果總裁說「不一定要跟進」,看起來不是升多少碼,而是現在要不要升的問題。 其實要不升也有理由,因為台灣的CPI就是不高啊,但如同之前文章提到的,這個計算基準感覺很有問題,房租只漲一點點,房價也完全沒採計在內,這禮拜也看到9月央行的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公布 ,似乎也有針對這個問題討論了。 個人喜不喜歡升息也是需要第二層思考的問題,像我有房貸信貸,第一層思考來說,升息每個月會額外造成支出增加,當然是不好的;但就第二層思考來說,我才借幾百萬,升息一碼每個月多繳幾百塊沒什麼差,但很多建商是幾百億在借的,一個月就差了幾百萬的利息。 升息是直接影響市場流動性的,所以低利率其實是抽借貸少的人的通膨稅,去補貼借貸多的人,這下你知道為什麼建商槓桿都開好開滿,沒在怕房價跌的了吧。 #3 建案爆雷 新聞報導,新北市的「凱旋大苑」建商因為資金不足,驚傳解散無法續蓋,新聞也指出,這個建案在推出預售沒多久就銷售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31~11/4

圖片
  這週台美股本來沒什麼跌,經過FED談話後又暴跌一波,這狀況今年發生好幾次了,我想不用說大家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吧。 這禮拜也很多大企業都公布財報,但我這台股週報主要給一些大的思考方向,財報每個人觀察面向不同解讀也會不一樣,這裡就不多說了。 這禮拜的大事就是升息、升息、還是升息,沒辦法,升息影響的面向太多了,那我們就開始吧 #1 美國升息 這禮拜的最重要的大事當然還是美國又升息3碼了,雖然覺得不太意外,不過這次FED主席鮑爾一談話,各大指數都直接斷崖式下跌,感覺是之前大家有期待這次或許不會升到3碼,現在確定升3碼,而且說沒有看到通膨在減緩之類的話,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會升4碼了。 其實FED一直以來目的都滿明確的,就是把實體經濟打趴,讓每個人都勒緊褲帶不要亂花錢,經濟上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大家支出少=大家收入少,這個循環發生後大家花得少,物價自然就上不去了,這個循環也叫衰退。 但奇怪的是,這個目的看起來很簡單,方法也夠粗暴了,卻過了大半年都沒辦法把消費打下來,就業率也一直維持在歷史的高檔左右,所以FED目前想看到的結果一直沒發生。 有點諷刺的是,疫情後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密切觀察美國的非農就業人口,認為就業高就是個大利多,現在你可能要換個角度,先看到就業低=失業高,再期待FED的升息會縮手。 #2 台灣升息? 美國升息後,台美的利差又進一步擴大,大家就很關心央行是不是會再次升半碼了,結果總裁說「不一定要跟進」,看起來不是升多少碼,而是現在要不要升的問題。 其實要不升也有理由,因為台灣的CPI就是不高啊,但如同之前文章提到的,這個計算基準感覺很有問題,房租只漲一點點,房價也完全沒採計在內,這禮拜也看到9月央行的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公布 ,似乎也有針對這個問題討論了。 個人喜不喜歡升息也是需要第二層思考的問題,像我有房貸信貸,第一層思考來說,升息每個月會額外造成支出增加,當然是不好的;但就第二層思考來說,我才借幾百萬,升息一碼每個月多繳幾百塊沒什麼差,但很多建商是幾百億在借的,一個月就差了幾百萬的利息。 升息是直接影響市場流動性的,所以低利率其實是抽借貸少的人的通膨稅,去補貼借貸多的人,這下你知道為什麼建商槓桿都開好開滿,沒在怕房價跌的了吧。 #3 建案爆雷 新聞報導,新北市的「凱旋大苑」建商因為資金不足,驚傳解散無法續蓋,新聞也指出,這個建案在推出預售沒多久就銷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下) -生命週期投資法應用

圖片
 繼上篇聊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生命週期投資法後,這篇來聊聊進階一點的應用。 再強調一次,下面所稱的「股票」投資都是「指數化投資」,這本書的立論基礎就是「分散」,不只利用生命週期投資法分散時間風險,也要利用指數化投資分散標的風險。 對你來說在規劃退休投資時,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 很多人會把短期交易的「風險」直接視作長期風險,其實短期注重的是波動,而長期投資重要的應該是期末金額(另一個大風險是自己放棄)。 所以當大家說股票風險比較高,指的是短期波動比較大,退休規劃最大的風險是人還沒死,錢卻花完了。 如果你認為退休需要金額是1000萬,這樣用4%法則你可以一年提領40萬,對你來說是個不太高但可以接受的數字,因此你在退休規劃不敢太過樂觀,設定1200萬還覺得不太夠,因為萬一退休時遇到30%的熊市,那你的退休生活品質可能岌岌可危。 為了再保守一點,使用75%股票法的你可能要規劃更高的金額,為此你得存下更多錢,卻也相對擠壓了現在的生活品質。 說白了,你能活到幾歲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為了不確定的未來,卻要犧牲確定的現在,這種規劃好像不是太明智。 如果有種規劃方式,可以讓你不用提高每個月的儲蓄金額,平均卻能增加63%的報酬,你會考慮這個做法嗎? 不用說你也猜得到,能增加報酬的做法,當然是增加股票的比例了,那你一定會問,風險怎麼辦,報酬一定伴隨著風險啊。 這個做法的風險(波動)當然比較高,但最終金額的「絕對值風險」,也就是最終金額的最小值,卻跟75%股票法一樣。 沒看錯,就是一樣。 我們常常陷於風險的相對水準,但對個人來說,風險就是在於投資週期走完能獲得多少錢,如果最差的結果都能符合我們需要,那還在意風險做什麼。 很多人會視槓桿如洪水猛獸,但這本書就是推薦你槓桿,年輕時應該要保持200%的槓桿部位,生命週期投資法,就是把你生涯的儲蓄視為債券部位,配合全週期的股債配比例(書裡稱薩繆森比例),在股票部位不足薩繆森比例時使用上限2倍的槓桿。在上面這個能勝過75%股票法的例子裡,使用的薩繆森比例是83%。 在台灣的融資利率比較高,所以要實現2倍槓桿,我們能用的大概只有期貨,另外也可以使用低利的信貸或股票質借來實現兩倍槓桿 看到「槓桿」2個字,有點經驗的投資人可能就會想到斷頭了,畢竟如果遇到劇烈行情被斷頭出場,那就別說什麼獲利高出多少%,直接畢業都有可能。 其實這個方式的關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下) -生命週期投資法應用

圖片
 繼上篇聊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生命週期投資法後,這篇來聊聊進階一點的應用。 再強調一次,下面所稱的「股票」投資都是「指數化投資」,這本書的立論基礎就是「分散」,不只利用生命週期投資法分散時間風險,也要利用指數化投資分散標的風險。 對你來說在規劃退休投資時,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 很多人會把短期交易的「風險」直接視作長期風險,其實短期注重的是波動,而長期投資重要的應該是期末金額(另一個大風險是自己放棄)。 所以當大家說股票風險比較高,指的是短期波動比較大,退休規劃最大的風險是人還沒死,錢卻花完了。 如果你認為退休需要金額是1000萬,這樣用4%法則你可以一年提領40萬,對你來說是個不太高但可以接受的數字,因此你在退休規劃不敢太過樂觀,設定1200萬還覺得不太夠,因為萬一退休時遇到30%的熊市,那你的退休生活品質可能岌岌可危。 為了再保守一點,使用75%股票法的你可能要規劃更高的金額,為此你得存下更多錢,卻也相對擠壓了現在的生活品質。 說白了,你能活到幾歲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為了不確定的未來,卻要犧牲確定的現在,這種規劃好像不是太明智。 如果有種規劃方式,可以讓你不用提高每個月的儲蓄金額,平均卻能增加63%的報酬,你會考慮這個做法嗎? 不用說你也猜得到,能增加報酬的做法,當然是增加股票的比例了,那你一定會問,風險怎麼辦,報酬一定伴隨著風險啊。 這個做法的風險(波動)當然比較高,但最終金額的「絕對值風險」,也就是最終金額的最小值,卻跟75%股票法一樣。 沒看錯,就是一樣。 我們常常陷於風險的相對水準,但對個人來說,風險就是在於投資週期走完能獲得多少錢,如果最差的結果都能符合我們需要,那還在意風險做什麼。 很多人會視槓桿如洪水猛獸,但這本書就是推薦你槓桿,年輕時應該要保持200%的槓桿部位,生命週期投資法,就是把你生涯的儲蓄視為債券部位,配合全週期的股債配比例(書裡稱薩繆森比例),在股票部位不足薩繆森比例時使用上限2倍的槓桿。在上面這個能勝過75%股票法的例子裡,使用的薩繆森比例是83%。 在台灣的融資利率比較高,所以要實現2倍槓桿,我們能用的大概只有期貨,另外也可以使用低利的信貸或股票質借來實現兩倍槓桿 看到「槓桿」2個字,有點經驗的投資人可能就會想到斷頭了,畢竟如果遇到劇烈行情被斷頭出場,那就別說什麼獲利高出多少%,直接畢業都有可能。 其實這個方式的關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上)-基礎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英文書名是「LIFECYCLE INVESTING」,書裡譯作生命週期投資法,這個方法真的令我大受震撼。 我們針對資產配置常常會使用股債配,調整方式看起來也十分合理,年輕時可以多冒一點風險,因此配置較高的股票(波動高、報酬高),到了老年時就慢慢調整成債券高,避免投資部位劇烈波動,自己又在低點需要提領的情況。 坊間常見的配置法是用110(或100)減去目前年齡做為股票比例,如果你是20歲可以配置90%的股票,到了60歲時可能只能配置50%,書裡稱「生日規則」。 另一種做法比較簡單,直接配置部分股票部分債券,定時再平衡就好,書裡多用75%股票來舉例。 書裡把這兩種做法的成果拿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比較複雜的生日規則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75%股票到底的投資法,這是很多人的思考盲點。 因為生日規則是從90%股票慢慢到退休時約持有50%股票,年輕時雖然持有90%股票,而且持有時間最長,但關鍵就在於,年輕時的資產實在太低了。 我們的退休規劃通常到退休時可能都會有1000萬以上,但年輕時我們常常連100萬都沒有,因此生日規則是年輕時拿90萬去股市裡冒風險,要退休時卻是放了500萬,到底哪個風險比較大呢。 因此答案呼之欲出,75%股票投資法能勝過生日規則,就是因為退休前比生日規則多投入的250萬(1000*(75%-50%)),在股市獲得的報酬超過生日規則在年輕時多投入的部分。 但75%股票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因為書裡還有更好的方式。股票雖然波動較大,相對的報酬也較高,那我們為什麼不多承受一些波動,讓自己的報酬滾得更多呢? 我說的是多承受一點「波動」,但「風險」可沒有比較高喔。 原因就跟上面一樣,年輕時的高股票比例,風險其實並沒有比退休前的低股票比例高,因為持有股票部位相差了數倍,那我們何不把這個差距縮小一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可以把全生命週期的儲蓄都算進來,還沒存下的部分跟債券同樣有到期給付的特性,就直接視為債券,並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設定全生命週期的股債配(書裡稱薩繆森比例)。 舉例來說,你是個保守的人,你的薩繆森比例設定在50%,而你每年可以存下10%薪水,剩下的30年內可以存下300萬,目前手頭上有5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這50萬用生命週期投資法要怎麼做呢。 我們把300萬當作債券,加上現有的50萬,你的總投資部位是350萬,而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上)-基礎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英文書名是「LIFECYCLE INVESTING」,書裡譯作生命週期投資法,這個方法真的令我大受震撼。 我們針對資產配置常常會使用股債配,調整方式看起來也十分合理,年輕時可以多冒一點風險,因此配置較高的股票(波動高、報酬高),到了老年時就慢慢調整成債券高,避免投資部位劇烈波動,自己又在低點需要提領的情況。 坊間常見的配置法是用110(或100)減去目前年齡做為股票比例,如果你是20歲可以配置90%的股票,到了60歲時可能只能配置50%,書裡稱「生日規則」。 另一種做法比較簡單,直接配置部分股票部分債券,定時再平衡就好,書裡多用75%股票來舉例。 書裡把這兩種做法的成果拿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比較複雜的生日規則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75%股票到底的投資法,這是很多人的思考盲點。 因為生日規則是從90%股票慢慢到退休時約持有50%股票,年輕時雖然持有90%股票,而且持有時間最長,但關鍵就在於,年輕時的資產實在太低了。 我們的退休規劃通常到退休時可能都會有1000萬以上,但年輕時我們常常連100萬都沒有,因此生日規則是年輕時拿90萬去股市裡冒風險,要退休時卻是放了500萬,到底哪個風險比較大呢。 因此答案呼之欲出,75%股票投資法能勝過生日規則,就是因為退休前比生日規則多投入的250萬(1000*(75%-50%)),在股市獲得的報酬超過生日規則在年輕時多投入的部分。 但75%股票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因為書裡還有更好的方式。股票雖然波動較大,相對的報酬也較高,那我們為什麼不多承受一些波動,讓自己的報酬滾得更多呢? 我說的是多承受一點「波動」,但「風險」可沒有比較高喔。 原因就跟上面一樣,年輕時的高股票比例,風險其實並沒有比退休前的低股票比例高,因為持有股票部位相差了數倍,那我們何不把這個差距縮小一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可以把全生命週期的儲蓄都算進來,還沒存下的部分跟債券同樣有到期給付的特性,就直接視為債券,並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設定全生命週期的股債配(書裡稱薩繆森比例)。 舉例來說,你是個保守的人,你的薩繆森比例設定在50%,而你每年可以存下10%薪水,剩下的30年內可以存下300萬,目前手頭上有5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這50萬用生命週期投資法要怎麼做呢。 我們把300萬當作債券,加上現有的50萬,你的總投資部位是350萬,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