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上)-基礎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英文書名是「LIFECYCLE INVESTING」,書裡譯作生命週期投資法,這個方法真的令我大受震撼。 我們針對資產配置常常會使用股債配,調整方式看起來也十分合理,年輕時可以多冒一點風險,因此配置較高的股票(波動高、報酬高),到了老年時就慢慢調整成債券高,避免投資部位劇烈波動,自己又在低點需要提領的情況。 坊間常見的配置法是用110(或100)減去目前年齡做為股票比例,如果你是20歲可以配置90%的股票,到了60歲時可能只能配置50%,書裡稱「生日規則」。 另一種做法比較簡單,直接配置部分股票部分債券,定時再平衡就好,書裡多用75%股票來舉例。 書裡把這兩種做法的成果拿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比較複雜的生日規則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75%股票到底的投資法,這是很多人的思考盲點。 因為生日規則是從90%股票慢慢到退休時約持有50%股票,年輕時雖然持有90%股票,而且持有時間最長,但關鍵就在於,年輕時的資產實在太低了。 我們的退休規劃通常到退休時可能都會有1000萬以上,但年輕時我們常常連100萬都沒有,因此生日規則是年輕時拿90萬去股市裡冒風險,要退休時卻是放了500萬,到底哪個風險比較大呢。 因此答案呼之欲出,75%股票投資法能勝過生日規則,就是因為退休前比生日規則多投入的250萬(1000*(75%-50%)),在股市獲得的報酬超過生日規則在年輕時多投入的部分。 但75%股票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因為書裡還有更好的方式。股票雖然波動較大,相對的報酬也較高,那我們為什麼不多承受一些波動,讓自己的報酬滾得更多呢? 我說的是多承受一點「波動」,但「風險」可沒有比較高喔。 原因就跟上面一樣,年輕時的高股票比例,風險其實並沒有比退休前的低股票比例高,因為持有股票部位相差了數倍,那我們何不把這個差距縮小一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可以把全生命週期的儲蓄都算進來,還沒存下的部分跟債券同樣有到期給付的特性,就直接視為債券,並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設定全生命週期的股債配(書裡稱薩繆森比例)。 舉例來說,你是個保守的人,你的薩繆森比例設定在50%,而你每年可以存下10%薪水,剩下的30年內可以存下300萬,目前手頭上有5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這50萬用生命週期投資法要怎麼做呢。 我們把300萬當作債券,加上現有的50萬,你的總投資部位是35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上)-基礎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的英文書名是「LIFECYCLE INVESTING」,書裡譯作生命週期投資法,這個方法真的令我大受震撼。 我們針對資產配置常常會使用股債配,調整方式看起來也十分合理,年輕時可以多冒一點風險,因此配置較高的股票(波動高、報酬高),到了老年時就慢慢調整成債券高,避免投資部位劇烈波動,自己又在低點需要提領的情況。 坊間常見的配置法是用110(或100)減去目前年齡做為股票比例,如果你是20歲可以配置90%的股票,到了60歲時可能只能配置50%,書裡稱「生日規則」。 另一種做法比較簡單,直接配置部分股票部分債券,定時再平衡就好,書裡多用75%股票來舉例。 書裡把這兩種做法的成果拿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比較複雜的生日規則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75%股票到底的投資法,這是很多人的思考盲點。 因為生日規則是從90%股票慢慢到退休時約持有50%股票,年輕時雖然持有90%股票,而且持有時間最長,但關鍵就在於,年輕時的資產實在太低了。 我們的退休規劃通常到退休時可能都會有1000萬以上,但年輕時我們常常連100萬都沒有,因此生日規則是年輕時拿90萬去股市裡冒風險,要退休時卻是放了500萬,到底哪個風險比較大呢。 因此答案呼之欲出,75%股票投資法能勝過生日規則,就是因為退休前比生日規則多投入的250萬(1000*(75%-50%)),在股市獲得的報酬超過生日規則在年輕時多投入的部分。 但75%股票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因為書裡還有更好的方式。股票雖然波動較大,相對的報酬也較高,那我們為什麼不多承受一些波動,讓自己的報酬滾得更多呢? 我說的是多承受一點「波動」,但「風險」可沒有比較高喔。 原因就跟上面一樣,年輕時的高股票比例,風險其實並沒有比退休前的低股票比例高,因為持有股票部位相差了數倍,那我們何不把這個差距縮小一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可以把全生命週期的儲蓄都算進來,還沒存下的部分跟債券同樣有到期給付的特性,就直接視為債券,並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設定全生命週期的股債配(書裡稱薩繆森比例)。 舉例來說,你是個保守的人,你的薩繆森比例設定在50%,而你每年可以存下10%薪水,剩下的30年內可以存下300萬,目前手頭上有5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這50萬用生命週期投資法要怎麼做呢。 我們把300萬當作債券,加上現有的50萬,你的總投資部位是350...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24~10/28

圖片
  這禮拜美股好像有反攻的氣勢,而台股還是小跌做收,雖然禮拜五晚上美國的漲幅或許還沒反應,但總歸漲勢還是輸給美國,仔細想想這禮拜好像也沒什麼直接影響股市的大事,不過倒是有很多未來要注意的事。 #1 景氣燈號轉黃藍燈 只差了一分就轉藍燈,這是一個過往都還滿準的訊號,等到看到藍燈時通常都是落底了(藍黃燈則未必)。不過有個小問題,我們在回頭看時會覺得這再明顯不過了,藍燈出來沒多久股市就回溫了,但你手上現在很可能是沒有錢的。 現在有錢的人呢,可能是之前有扣著現金等,那現在要再等多久呢,說不定之後會像2015年出現一連串的藍燈,有鑑於先前出現了一連串紅燈,說不定還會有更極端的事件,在圖表上看起來是一個個小圓點,但實際身在其中一兩年的話,感受會很不一樣。 那現在看到藍黃燈了,是不是可以等藍燈就ALL IN呢,當然是可以的,不過如果沒轉藍燈呢,很多時候都是還沒等到轉藍燈就彈了,可以見我整理的圖,藍燈命中率100%(2012~2022),但黃藍燈的狀況可就不一定了。 一樣的是,圖中可以看到景氣高高低低,但股市還是長期往上。 至於一直在買,現在套牢的人呢,就別太在意燈號了,圖上也可以看到很多時間都是非紅非燈,在綠燈上下震盪而已,本來長期投資就是建立在,儘早把手上的錢投入參與市場上漲的觀點上,就不用太在意短期燈號的變化了。 總之,現在的建議就是買! #2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警告台灣,中國已經從維持現狀轉向 他的原話是:中國「已」作出決定,台灣的現狀已「不再是可以接受之事」,將對台灣加強施壓。這是繼上禮拜海軍軍令部長說中國攻台時程可能會提前後,更高層級發出的警告了。 正逢台灣選舉,兩派人馬都可以大作文章,一邊說要守護民主,一邊說要和平相處,不過中國想統一台灣早就不是秘密,關鍵倒不是我們對他的態度,而是他「能不能」攻下台灣而已。 先聲明,以下做的猜想不代表我覺得中國會”高機率”攻台,只代表”風險”有升高的跡象。 試著猜想現在中國的心態,因為烏俄戰場俄羅斯有點疲弱,上禮拜嗆聲要丟核彈,這禮拜又說不丟了,問題是戰場上正在節節敗退。 很多人會說,如果俄羅斯都無法在陸路攻下烏克蘭,那中國要攻台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你覺得,也許習大大接受到的資訊都是易如反掌呢。 一旦俄羅斯打不下烏克蘭,也就等於被看破手腳,那世界的關注點就剩南北韓跟台海了,中國的國力當然比北韓強得多,加上本來大家不只怕中國也怕俄...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24~10/28

圖片
  這禮拜美股好像有反攻的氣勢,而台股還是小跌做收,雖然禮拜五晚上美國的漲幅或許還沒反應,但總歸漲勢還是輸給美國,仔細想想這禮拜好像也沒什麼直接影響股市的大事,不過倒是有很多未來要注意的事。 #1 景氣燈號轉黃藍燈 只差了一分就轉藍燈,這是一個過往都還滿準的訊號,等到看到藍燈時通常都是落底了(藍黃燈則未必)。不過有個小問題,我們在回頭看時會覺得這再明顯不過了,藍燈出來沒多久股市就回溫了,但你手上現在很可能是沒有錢的。 現在有錢的人呢,可能是之前有扣著現金等,那現在要再等多久呢,說不定之後會像2015年出現一連串的藍燈,有鑑於先前出現了一連串紅燈,說不定還會有更極端的事件,在圖表上看起來是一個個小圓點,但實際身在其中一兩年的話,感受會很不一樣。 那現在看到藍黃燈了,是不是可以等藍燈就ALL IN呢,當然是可以的,不過如果沒轉藍燈呢,很多時候都是還沒等到轉藍燈就彈了,可以見我整理的圖,藍燈命中率100%(2012~2022),但黃藍燈的狀況可就不一定了。 一樣的是,圖中可以看到景氣高高低低,但股市還是長期往上。 至於一直在買,現在套牢的人呢,就別太在意燈號了,圖上也可以看到很多時間都是非紅非燈,在綠燈上下震盪而已,本來長期投資就是建立在,儘早把手上的錢投入參與市場上漲的觀點上,就不用太在意短期燈號的變化了。 總之,現在的建議就是買! #2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警告台灣,中國已經從維持現狀轉向 他的原話是:中國「已」作出決定,台灣的現狀已「不再是可以接受之事」,將對台灣加強施壓。這是繼上禮拜海軍軍令部長說中國攻台時程可能會提前後,更高層級發出的警告了。 正逢台灣選舉,兩派人馬都可以大作文章,一邊說要守護民主,一邊說要和平相處,不過中國想統一台灣早就不是秘密,關鍵倒不是我們對他的態度,而是他「能不能」攻下台灣而已。 先聲明,以下做的猜想不代表我覺得中國會”高機率”攻台,只代表”風險”有升高的跡象。 試著猜想現在中國的心態,因為烏俄戰場俄羅斯有點疲弱,上禮拜嗆聲要丟核彈,這禮拜又說不丟了,問題是戰場上正在節節敗退。 很多人會說,如果俄羅斯都無法在陸路攻下烏克蘭,那中國要攻台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你覺得,也許習大大接受到的資訊都是易如反掌呢。 一旦俄羅斯打不下烏克蘭,也就等於被看破手腳,那世界的關注點就剩南北韓跟台海了,中國的國力當然比北韓強得多,加上本來大家不只怕中國也怕俄...

為什麼你不該做短期交易?

圖片
常會有一個論點,因為本金小所以要利用短進短出最大化資金利用率,等我累積到多少錢我就改指數/存腶坐領股息就好。 入股市大家的目標都是賺錢,我觀察到身邊很多人都會選擇投顧老師,不管是收費的或是網路無償分享。 這些老師各個身懷絕技,推薦標的大漲自然是獲利滿滿,下跌時停損的時機也是抓得恰到好處。 而且坊間老師幾乎清一色都是走技術分析派,以短進短出追求獲利極大化為主。 能稱得上「老師」的人都不約而同走上短期交易的路,似乎暗示著有能力的人追求短期獲利。 反過來說,買進指數型etf或是長期持有股票常被說是懶人投資,或是沒有能力的人不得不的選擇。 這個論點很直觀,但裡面有不少的盲區: 不是因為短期進出功力比較高深,而是因為曝光量大而看起來比較厲害,「買進並持有」只是一句話,但短期交易能連講一個月。 前一次交易獲利一倍,後一次虧損50%等於回到原點,重點是持續獲利。 如同巴菲特講的:「世上只有兩個投資法則,第一條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不要忘記第一條。」 長期投資是簡單的投資,但不代表是不得不的選擇,正因為知道長期獲利多困難,才選擇掌控性比較高的路。 生活不是只有股市,記得把時間、注意力都計入投資報酬率的計算內。 多年來不斷有人從過往的資料梳理出可以據以執行的短期交易策略,而且也有人可以運用得很成功。 其實短期交易比較偏向押注市場的心理,就如同報紙選美比賽,你想加入勝方的話,應該猜測大眾會投票的人,而不是你最喜歡的人。 舉例來說,如果大家都相信股價到季線後就會反彈,那他就一定會反彈,因為眾多投資人會在訊號出現時買進,形成強大的支撐。 問題只在於,如果大家知道股票明天會漲,那它今天就會漲。如果大家知道季線會反彈,就會有很多人搶在季線之前買進。 這時如果還跌到季線,反而可能有基本面的因素在,於是這個技術分析策略就此失效。 因此短期交易策略最後變成「我預判你的預判」,要能穩定獲利你得永遠比別人早一步。 但你的時間、注意力並不是無限的,資金也不是很龐大,在這種情況下,你投入的資源很難讓你比機構投資人有更大的優勢。 即使獲利了可能也不符成本。以小資族來講,長期投資讓時間幫你消除風險,才是更有效益的選擇。

為什麼你不該做短期交易?

圖片
常會有一個論點,因為本金小所以要利用短進短出最大化資金利用率,等我累積到多少錢我就改指數/存腶坐領股息就好。 入股市大家的目標都是賺錢,我觀察到身邊很多人都會選擇投顧老師,不管是收費的或是網路無償分享。 這些老師各個身懷絕技,推薦標的大漲自然是獲利滿滿,下跌時停損的時機也是抓得恰到好處。 而且坊間老師幾乎清一色都是走技術分析派,以短進短出追求獲利極大化為主。 能稱得上「老師」的人都不約而同走上短期交易的路,似乎暗示著有能力的人追求短期獲利。 反過來說,買進指數型etf或是長期持有股票常被說是懶人投資,或是沒有能力的人不得不的選擇。 這個論點很直觀,但裡面有不少的盲區: 不是因為短期進出功力比較高深,而是因為曝光量大而看起來比較厲害,「買進並持有」只是一句話,但短期交易能連講一個月。 前一次交易獲利一倍,後一次虧損50%等於回到原點,重點是持續獲利。 如同巴菲特講的:「世上只有兩個投資法則,第一條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不要忘記第一條。」 長期投資是簡單的投資,但不代表是不得不的選擇,正因為知道長期獲利多困難,才選擇掌控性比較高的路。 生活不是只有股市,記得把時間、注意力都計入投資報酬率的計算內。 多年來不斷有人從過往的資料梳理出可以據以執行的短期交易策略,而且也有人可以運用得很成功。 其實短期交易比較偏向押注市場的心理,就如同報紙選美比賽,你想加入勝方的話,應該猜測大眾會投票的人,而不是你最喜歡的人。 舉例來說,如果大家都相信股價到季線後就會反彈,那他就一定會反彈,因為眾多投資人會在訊號出現時買進,形成強大的支撐。 問題只在於,如果大家知道股票明天會漲,那它今天就會漲。如果大家知道季線會反彈,就會有很多人搶在季線之前買進。 這時如果還跌到季線,反而可能有基本面的因素在,於是這個技術分析策略就此失效。 因此短期交易策略最後變成「我預判你的預判」,要能穩定獲利你得永遠比別人早一步。 但你的時間、注意力並不是無限的,資金也不是很龐大,在這種情況下,你投入的資源很難讓你比機構投資人有更大的優勢。 即使獲利了可能也不符成本。以小資族來講,長期投資讓時間幫你消除風險,才是更有效益的選擇。

你不需要股債配,你就是自己的債券

圖片
很多人投資的問題都是「風險趨避」的傾向太強,換句話說,太低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不敢買股票只敢定存、保險買到超出自己需求、賺了一點就想趕快跑。 但今天要講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對自己未來生產力的風險掌握。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譬如你還有35年的工作時間,現在月薪是35000,因為你還沒財富自由嘛(不然就不用來看這篇了),你可以預期你還要工作35年,保守以沒加薪計算,拿到至少1500萬的薪資收入,這就是你的生產力。 當然這些收入不是都放到口袋裡,多數在一個月內就會拿去付房貸、午餐錢、買飲料什麼的,能存下來的有20%已經不錯了,用10%來算代表你未來靠著生產力就能存下150萬。 很多人不敢這麼算,是因為擔心工作會有變數,但其實大多是換間公司繼續工作,很少人本來領的不是基本工資(也就是有相當專業與不可取代性),卻在年紀不大時就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 我們拉出來說說「債券」,債券是一張保證之後一段時間內支付利息的票證,例如每年給你2%利息,到期後後還給你本金。 債券風險不高,尤其是以本國貨幣計債的國債,所以儘管總報酬率不如股票,很多人還是會放進資產配置當中,並在到期前換成遠期債券,以維持債券比例。 但你可能看出來了,你未來生產力就有類似債券的功能,不管市況怎麼變化,你的生產力大致都會維持一定水準,存下一定的錢,就像債券給你利息一樣。 另一方面,生產力也有債券降低部位的波動的功能,因為不管股市怎麼大跌,你都可以靠生產力繼續投入股市,讓你的成本曲線更平滑一點。 所以,如果你現在存下了30萬要投資,你需要拿其中的20%或40%去投資債券嗎? 我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你的生產力本身就取代了債券的功能,當你沒意識到這件事時,可能就低估自己承擔風險(波動)的能力。 加上在投資部位不夠大時,要做股債配置也是十分困難的,你可能要先分一半在台股,而台股的債券ETF收取約0.5%的總費用率,在債券的低報酬率上又再減去1/4的報酬,實在不夠划算。 美股的狀況也差不多,不管你用美國券商或是複委託,你都需要一筆相當的金額入金/下單,不然被收取高額匯費/手續費會佔太大的比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小資族為了達成資產配置的債券比例,不只要耗費不少心力,本來債券報酬就不如股票,又被手續費多剝了一層皮,相對美國人可以用低成本投資股債配ETF,台灣小資族做股債配置有沒有效益就要打個大問號了。 因為這是「台灣」、「小...

你不需要股債配,你就是自己的債券

圖片
很多人投資的問題都是「風險趨避」的傾向太強,換句話說,太低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不敢買股票只敢定存、保險買到超出自己需求、賺了一點就想趕快跑。 但今天要講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對自己未來生產力的風險掌握。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譬如你還有35年的工作時間,現在月薪是35000,因為你還沒財富自由嘛(不然就不用來看這篇了),你可以預期你還要工作35年,保守以沒加薪計算,拿到至少1500萬的薪資收入,這就是你的生產力。 當然這些收入不是都放到口袋裡,多數在一個月內就會拿去付房貸、午餐錢、買飲料什麼的,能存下來的有20%已經不錯了,用10%來算代表你未來靠著生產力就能存下150萬。 很多人不敢這麼算,是因為擔心工作會有變數,但其實大多是換間公司繼續工作,很少人本來領的不是基本工資(也就是有相當專業與不可取代性),卻在年紀不大時就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 我們拉出來說說「債券」,債券是一張保證之後一段時間內支付利息的票證,例如每年給你2%利息,到期後後還給你本金。 債券風險不高,尤其是以本國貨幣計債的國債,所以儘管總報酬率不如股票,很多人還是會放進資產配置當中,並在到期前換成遠期債券,以維持債券比例。 但你可能看出來了,你未來生產力就有類似債券的功能,不管市況怎麼變化,你的生產力大致都會維持一定水準,存下一定的錢,就像債券給你利息一樣。 另一方面,生產力也有債券降低部位的波動的功能,因為不管股市怎麼大跌,你都可以靠生產力繼續投入股市,讓你的成本曲線更平滑一點。 所以,如果你現在存下了30萬要投資,你需要拿其中的20%或40%去投資債券嗎? 我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你的生產力本身就取代了債券的功能,當你沒意識到這件事時,可能就低估自己承擔風險(波動)的能力。 加上在投資部位不夠大時,要做股債配置也是十分困難的,你可能要先分一半在台股,而台股的債券ETF收取約0.5%的總費用率,在債券的低報酬率上又再減去1/4的報酬,實在不夠划算。 美股的狀況也差不多,不管你用美國券商或是複委託,你都需要一筆相當的金額入金/下單,不然被收取高額匯費/手續費會佔太大的比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小資族為了達成資產配置的債券比例,不只要耗費不少心力,本來債券報酬就不如股票,又被手續費多剝了一層皮,相對美國人可以用低成本投資股債配ETF,台灣小資族做股債配置有沒有效益就要打個大問號了。 因為這是「台灣」、「小...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 2022/10/17~10/22

  這禮拜上沖下洗,最後禮拜五美股以大漲作收,讓我想到2020年的5、6月的那段時間,震盪之劇烈,我當時買富邦vix,每天都像上賭場一樣,明明沒有辦法操作什麼,但到睡前都不能放心,真的十分「刺激」。 不過我不是在暗示這次也會像當時一樣,開啟個兩年的榮景之類的,現在回頭看當時經濟有很多需要擔憂的,不過那時上至美國總統,下至投資人可是樂觀的很。 相較之下,現在值得擔心的事可多了,趕快進入「本周大事」吧。 #1 FED官員鷹派發言 周四兩位FED官員接連鷹派發言,說年底美國的利率可能會遠高於4%。 這讓周四本來大漲的美股後來以小跌作收,不過禮拜五還是又漲回來了,雖然每個禮拜大事都是圍繞在升息,到底美國要轉鴿還是維持鷹派,每個人都在關注這件事,但影響似乎在鈍化當中。 2020年的狀況也差不多,大家都在關心今天又新增幾人、哪個國家又淪陷了,但一樣的壞消息,慢慢從沒什麼反應,到後來還可以照漲,漲得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就是那句老話「行情總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無法知道這次是死貓跳還是起漲點,但如果市場跟你想的不一樣,千萬別以為市場瘋了。 #2 魏哲家質押1600張台積電股票 美股聊升息,台股就是聊台積電了。 台積電老闆質押了1600張股票跟銀行借錢,市場於是聯想他是不是想抄底,如果以一般小散戶的比例,這大概可以借來買1000張台積電的股票。 其實台積電每天成交量都三萬多張,1000張的買進對台積電股價來講影響不太,不過因為他是老闆,讓人覺得是不是老闆也認為股價被低估了。 結果禮拜五還是照跌不誤,呵呵。 不過這也不代表什麼啦,先不說還不知道有沒有真的抄,就算有抄先跌一波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老闆看好未來的發展,對照法說會也是一樣的前景看好,我會覺得底部應該不遠了。 #3 戰爭風險 本週美國軍官說,台灣要做好在年底開戰的準備。 其實他的意思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態,不能說本來說”可能”2027年攻台就2027年前準備好,不過或許這也是台股最近比較沒力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台海外,俄羅斯那裡也是有很多變數,畢竟拜登都說現在是50年來最接近核戰的時期;中國也在俄羅斯撤僑,看起來真的一觸即發。 一樣幾個劇本,最糟的那個就不用講了,因為大家一起完蛋也沒什麼好說的。而如果最後俄羅斯沒有動作,那市場也會收復原本因為核戰風險下跌的部分。 另一種處於中間的可能是俄羅斯先示威一下,用幾個宣示性的核武器...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 2022/10/17~10/22

  這禮拜上沖下洗,最後禮拜五美股以大漲作收,讓我想到2020年的5、6月的那段時間,震盪之劇烈,我當時買富邦vix,每天都像上賭場一樣,明明沒有辦法操作什麼,但到睡前都不能放心,真的十分「刺激」。 不過我不是在暗示這次也會像當時一樣,開啟個兩年的榮景之類的,現在回頭看當時經濟有很多需要擔憂的,不過那時上至美國總統,下至投資人可是樂觀的很。 相較之下,現在值得擔心的事可多了,趕快進入「本周大事」吧。 #1 FED官員鷹派發言 周四兩位FED官員接連鷹派發言,說年底美國的利率可能會遠高於4%。 這讓周四本來大漲的美股後來以小跌作收,不過禮拜五還是又漲回來了,雖然每個禮拜大事都是圍繞在升息,到底美國要轉鴿還是維持鷹派,每個人都在關注這件事,但影響似乎在鈍化當中。 2020年的狀況也差不多,大家都在關心今天又新增幾人、哪個國家又淪陷了,但一樣的壞消息,慢慢從沒什麼反應,到後來還可以照漲,漲得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就是那句老話「行情總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無法知道這次是死貓跳還是起漲點,但如果市場跟你想的不一樣,千萬別以為市場瘋了。 #2 魏哲家質押1600張台積電股票 美股聊升息,台股就是聊台積電了。 台積電老闆質押了1600張股票跟銀行借錢,市場於是聯想他是不是想抄底,如果以一般小散戶的比例,這大概可以借來買1000張台積電的股票。 其實台積電每天成交量都三萬多張,1000張的買進對台積電股價來講影響不太,不過因為他是老闆,讓人覺得是不是老闆也認為股價被低估了。 結果禮拜五還是照跌不誤,呵呵。 不過這也不代表什麼啦,先不說還不知道有沒有真的抄,就算有抄先跌一波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老闆看好未來的發展,對照法說會也是一樣的前景看好,我會覺得底部應該不遠了。 #3 戰爭風險 本週美國軍官說,台灣要做好在年底開戰的準備。 其實他的意思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態,不能說本來說”可能”2027年攻台就2027年前準備好,不過或許這也是台股最近比較沒力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台海外,俄羅斯那裡也是有很多變數,畢竟拜登都說現在是50年來最接近核戰的時期;中國也在俄羅斯撤僑,看起來真的一觸即發。 一樣幾個劇本,最糟的那個就不用講了,因為大家一起完蛋也沒什麼好說的。而如果最後俄羅斯沒有動作,那市場也會收復原本因為核戰風險下跌的部分。 另一種處於中間的可能是俄羅斯先示威一下,用幾個宣示性的核武器...

【讀者舉手】遺忘不是學習的敵人,反而是《最強大腦學習法》

以前我們念書時,為了應付考試總是要死背活背,背完唐詩背九九乘法,尤其是考試前更是卯起來背。但常常考前才唸到的,到了考試就只剩一個模糊的印象,只留下了惆悵卻沒留下答案。又如出門前想好待辦事項,門一鎖好卻又忘記,可以說「遺忘」不只在考試,在生活也是我們的敵人。於是我們用各種工具,筆記本、手機APP幫助我們對抗討人厭的遺忘。 但《最強大腦學習法》卻告訴你,遺忘不僅不是壞人,更是學習的好朋友,書裡認為「遺忘」是自然的過濾器,幫你分類「重要」與「不重要」的訊息,大腦會把不重要的事儘快忘記,以清出空間應付重要的事。 所以承認吧,你會馬上忘記另一半說的話,就是大腦把它歸類為不重要的訊息,再怎麼辯解也沒用,忘了就是忘了。但每次忘記而被另一半轟炸後,慢慢你會訓練出反射動作,只要她/他一開口你就聚精會神專心的聽,自然也就不容易忘記。這也是大腦運作的方式,如果有個記憶,每次總是忘了又被提醒,就會漸漸從「不重要區」被提取到「重要區」,用高規格來對待。 想一個情境就懂了,以前準備考試,如果只是看著課本狂唸效果不會太好,大家都知道最好的方式是默唸:唸一小段闔上課本默唸,再打開課本確認。你一定發現了,這就是讓記憶小幅度遺忘後,再把遺忘的部分找回來。我們早就知道這樣學習效果好,只是以前不知道這是遺忘的功勞。書裡把它稱為「有益的困難」:提取一段記憶越困難,進步幅度就更大。 從「有益的困難」推論,我們以前學習怕被打擾、怕分心就未必是最好的,有限度的打擾與分心,並留一些間隔讓遺忘產生,反而可以增加提取記憶的困難,進而增加學習效果,在書裡也提出實驗佐證這個論點。 還不只這樣,在各種情境下唸書,反而可以利用各種情境要素幫助回想,一段音樂、一聲鈴響、一種色調、甚至當下產生的一種情緒,都能帶你重現學習現場。因此作者認為,比起只有書跟你的世界,在不同情境下學習,可以讓你擁有更多情境線頭,在需要時幫你提取書中知識。 因為遺忘是天然的過濾器,很多你從來沒注意到的情境碎片,其實是被很快速的遺忘掉了,因此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就會重新想起。 進一步來說,只要看過就有記憶,而找回遺忘的記憶可以增加記憶強度,那知識也可以利用這點來學習嗎?可以的,曾經有老師做過實驗,在「期初」時預先期末考,當然大家的成績都不會太好看,但神奇的是,在期末舉辦題目不甚相同的期末考,與對照組相比成績明顯較好。 更厲害的是,只要更大量的練習,這還能應用在複...

【讀者舉手】遺忘不是學習的敵人,反而是《最強大腦學習法》

以前我們念書時,為了應付考試總是要死背活背,背完唐詩背九九乘法,尤其是考試前更是卯起來背。但常常考前才唸到的,到了考試就只剩一個模糊的印象,只留下了惆悵卻沒留下答案。又如出門前想好待辦事項,門一鎖好卻又忘記,可以說「遺忘」不只在考試,在生活也是我們的敵人。於是我們用各種工具,筆記本、手機APP幫助我們對抗討人厭的遺忘。 但《最強大腦學習法》卻告訴你,遺忘不僅不是壞人,更是學習的好朋友,書裡認為「遺忘」是自然的過濾器,幫你分類「重要」與「不重要」的訊息,大腦會把不重要的事儘快忘記,以清出空間應付重要的事。 所以承認吧,你會馬上忘記另一半說的話,就是大腦把它歸類為不重要的訊息,再怎麼辯解也沒用,忘了就是忘了。但每次忘記而被另一半轟炸後,慢慢你會訓練出反射動作,只要她/他一開口你就聚精會神專心的聽,自然也就不容易忘記。這也是大腦運作的方式,如果有個記憶,每次總是忘了又被提醒,就會漸漸從「不重要區」被提取到「重要區」,用高規格來對待。 想一個情境就懂了,以前準備考試,如果只是看著課本狂唸效果不會太好,大家都知道最好的方式是默唸:唸一小段闔上課本默唸,再打開課本確認。你一定發現了,這就是讓記憶小幅度遺忘後,再把遺忘的部分找回來。我們早就知道這樣學習效果好,只是以前不知道這是遺忘的功勞。書裡把它稱為「有益的困難」:提取一段記憶越困難,進步幅度就更大。 從「有益的困難」推論,我們以前學習怕被打擾、怕分心就未必是最好的,有限度的打擾與分心,並留一些間隔讓遺忘產生,反而可以增加提取記憶的困難,進而增加學習效果,在書裡也提出實驗佐證這個論點。 還不只這樣,在各種情境下唸書,反而可以利用各種情境要素幫助回想,一段音樂、一聲鈴響、一種色調、甚至當下產生的一種情緒,都能帶你重現學習現場。因此作者認為,比起只有書跟你的世界,在不同情境下學習,可以讓你擁有更多情境線頭,在需要時幫你提取書中知識。 因為遺忘是天然的過濾器,很多你從來沒注意到的情境碎片,其實是被很快速的遺忘掉了,因此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就會重新想起。 進一步來說,只要看過就有記憶,而找回遺忘的記憶可以增加記憶強度,那知識也可以利用這點來學習嗎?可以的,曾經有老師做過實驗,在「期初」時預先期末考,當然大家的成績都不會太好看,但神奇的是,在期末舉辦題目不甚相同的期末考,與對照組相比成績明顯較好。 更厲害的是,只要更大量的練習,這還能應用在複...

定期定額不是不高明,只是需要時間證明

圖片
最近幾年很流行定期定額,相信很多人是在這兩年市況好開始定期定額的。 但執行了一段時間後,現在大跌以後你可能越想越不對勁:高檔的時間那麼久,下跌卻跌得這麼急,人家賠30%我也賠20%,定期定額是不是過譽了? 其實不是定期定額過譽了,是你還沒給它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 一般來說,只有指數或ETF才會建議定期定額,個股是一定不建議的,因為要有一定的分散,且內建汰弱留強的標的,才能讓你每個月「無腦」去買。 說是「無腦」,其實學問還真不小,如上面那段,其實選擇什麼標的就是一門學問。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可以長期往上的標的後(例如指數),定期定額是讓你可以克服人性、又能把手上的所有的錢儘早投入的方式。 為什麼說是儘早投入呢?不是都分散了嗎? 因為你是把每個月能存下、要投資的錢,都用系統設定的方式固定投入,每個月到就扣掉,不會有拿了一堆現金在等低點的情況,雖然是分散投入,但就是一個有零錢就丟存錢筒的概念。 趁早投入可以讓你在期望值領先一步,既然都會長期上漲了,那早10天投入期望值一定比較高一點。 另外,如果你是每個月自己買入的,市場好時每個月都迫不及待買入日的到來,而現在市況差了,說不定在想方設法,能不買就不買。 但市場的報酬,在幾十年來間卻是由少數幾天貢獻的,如果在那幾天來之前,因為不敢買入扣著大筆現金,甚至把原本的部位賣出,那投資績效就會大打折扣。 根據富達投信的研究,從1993初至2017年底,投資S&P500總報酬是910%,但少掉最好的30天後,只剩1.07% 再說一次,這整整25年的時間,你最初投入的1萬元,可以變成91000元,但如果你總是在最差的30天不在市場,只會剩10100元。 25年共9000多天,你不能錯過30天,這0.3%的日子貢獻了絕大多數的報酬。 為什麼這些日子可以貢獻這麼多報酬,以複利計算每天都是超過7.5%的報酬(9^1/30),就是因為沒人想到這天會漲,甚至很多人是降了部位扣著現金在等反彈。 結果反彈等到了,卻少了一大半。 定期定額是為了儘早獲得市場的正期望值,也為了不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幾天。 如果你是這兩年才加入的,你或許覺得自己績效差強人意。那是因為定期定額的戰場還沒到,你現在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不要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那0.3%的日子。 如果你真的了解定期定額的意義,應該知道這不只是儲蓄,不是存了錢後再來找什麼時候適合買。定期定額本身就是一...

定期定額不是不高明,只是需要時間證明

圖片
最近幾年很流行定期定額,相信很多人是在這兩年市況好開始定期定額的。 但執行了一段時間後,現在大跌以後你可能越想越不對勁:高檔的時間那麼久,下跌卻跌得這麼急,人家賠30%我也賠20%,定期定額是不是過譽了? 其實不是定期定額過譽了,是你還沒給它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 一般來說,只有指數或ETF才會建議定期定額,個股是一定不建議的,因為要有一定的分散,且內建汰弱留強的標的,才能讓你每個月「無腦」去買。 說是「無腦」,其實學問還真不小,如上面那段,其實選擇什麼標的就是一門學問。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可以長期往上的標的後(例如指數),定期定額是讓你可以克服人性、又能把手上的所有的錢儘早投入的方式。 為什麼說是儘早投入呢?不是都分散了嗎? 因為你是把每個月能存下、要投資的錢,都用系統設定的方式固定投入,每個月到就扣掉,不會有拿了一堆現金在等低點的情況,雖然是分散投入,但就是一個有零錢就丟存錢筒的概念。 趁早投入可以讓你在期望值領先一步,既然都會長期上漲了,那早10天投入期望值一定比較高一點。 另外,如果你是每個月自己買入的,市場好時每個月都迫不及待買入日的到來,而現在市況差了,說不定在想方設法,能不買就不買。 但市場的報酬,在幾十年來間卻是由少數幾天貢獻的,如果在那幾天來之前,因為不敢買入扣著大筆現金,甚至把原本的部位賣出,那投資績效就會大打折扣。 根據富達投信的研究,從1993初至2017年底,投資S&P500總報酬是910%,但少掉最好的30天後,只剩1.07% 再說一次,這整整25年的時間,你最初投入的1萬元,可以變成91000元,但如果你總是在最差的30天不在市場,只會剩10100元。 25年共9000多天,你不能錯過30天,這0.3%的日子貢獻了絕大多數的報酬。 為什麼這些日子可以貢獻這麼多報酬,以複利計算每天都是超過7.5%的報酬(9^1/30),就是因為沒人想到這天會漲,甚至很多人是降了部位扣著現金在等反彈。 結果反彈等到了,卻少了一大半。 定期定額是為了儘早獲得市場的正期望值,也為了不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幾天。 如果你是這兩年才加入的,你或許覺得自己績效差強人意。那是因為定期定額的戰場還沒到,你現在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不要錯過市場報酬最好的那0.3%的日子。 如果你真的了解定期定額的意義,應該知道這不只是儲蓄,不是存了錢後再來找什麼時候適合買。定期定額本身就是一...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特權,月光族更得投資

如果你每個月入不敷出、如果你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那你更應該學習投資。 為什麼?因為不投資你永遠困在這個循環裡,甚至更慘一點,因為被通膨給吃掉,十年後你或許會說調薪跟不上通膨,生活反而比現在更辛苦。 與其走這條知道未來的路,不如現在就開始改變,一條路如果要走十年,現在只要轉彎一點點,到達的地方就大不相同。 不管你的收入是三萬或是十萬,你都應該先想辦法存下20%來投資,這可以幫助你在30年後退休時還能保有原本80%的收入,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再投資了,也會有些社會保險收入,所以大致可以維持你退休前的生活。 當然,人一閒下來就會多花錢,如果你覺得80%所得不夠,那就朝儲蓄30%努力吧,這可以讓你在30年後保有100%的收入。 所以,如果你薪水是3萬元,至少一個月存下6000元,定期定額指數。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開銷都已經捉襟見肘了,要怎麼多存下6000元啊。 當然,省錢是最簡單的法門,檢視自己的電信費、網路費、第四台、訂閱費,林林總總加起來可能超過三千元,平常花費再省一點、少一些些娛樂開銷,或許就能達成。 以終為始,先把20%的錢扣掉,其他再去應付開銷。 當然也可以增加收入原本3萬元要額外儲蓄20%,你需要增加7500的收入全部存起來,或許多打一份工,跑跑熊貓還可以達成。 但我們說的是保持這個儲蓄率30年,你一定不會想兼兩份工作30年吧,兼職增加收入只能是短期的。 例如家裡電器太耗電,我想改成節能電器,那可以先兼職存錢,存夠了錢,或許你做出興趣覺得還能繼續,至少不能把這個當成你退休前收入的主力。 如果都做不到呢?沒關係就從10%儲蓄率開始吧,再不行5%也沒關係,想辦法擠出錢來投資就是了。 其實從入不敷出開始是最困難的,但當你減少開支或增加收入後,對金錢的靭性跟理解慢慢出來,你會發現從儲蓄10%到20%也沒那麼困難。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事實上,有錢人只是金額比較大,重點還是在儲蓄率,因為大多數人還是會想一直保有現在以上的生活水準,不管一個月是花2萬或20萬。 不管你的收入多少,先想辦法擠出20~30%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吧,一開始不行的話,5%、10%也沒關係,至少你可以從倉鼠輪走出來,朝自由的道路前進。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特權,月光族更得投資

如果你每個月入不敷出、如果你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那你更應該學習投資。 為什麼?因為不投資你永遠困在這個循環裡,甚至更慘一點,因為被通膨給吃掉,十年後你或許會說調薪跟不上通膨,生活反而比現在更辛苦。 與其走這條知道未來的路,不如現在就開始改變,一條路如果要走十年,現在只要轉彎一點點,到達的地方就大不相同。 不管你的收入是三萬或是十萬,你都應該先想辦法存下20%來投資,這可以幫助你在30年後退休時還能保有原本80%的收入,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再投資了,也會有些社會保險收入,所以大致可以維持你退休前的生活。 當然,人一閒下來就會多花錢,如果你覺得80%所得不夠,那就朝儲蓄30%努力吧,這可以讓你在30年後保有100%的收入。 所以,如果你薪水是3萬元,至少一個月存下6000元,定期定額指數。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開銷都已經捉襟見肘了,要怎麼多存下6000元啊。 當然,省錢是最簡單的法門,檢視自己的電信費、網路費、第四台、訂閱費,林林總總加起來可能超過三千元,平常花費再省一點、少一些些娛樂開銷,或許就能達成。 以終為始,先把20%的錢扣掉,其他再去應付開銷。 當然也可以增加收入原本3萬元要額外儲蓄20%,你需要增加7500的收入全部存起來,或許多打一份工,跑跑熊貓還可以達成。 但我們說的是保持這個儲蓄率30年,你一定不會想兼兩份工作30年吧,兼職增加收入只能是短期的。 例如家裡電器太耗電,我想改成節能電器,那可以先兼職存錢,存夠了錢,或許你做出興趣覺得還能繼續,至少不能把這個當成你退休前收入的主力。 如果都做不到呢?沒關係就從10%儲蓄率開始吧,再不行5%也沒關係,想辦法擠出錢來投資就是了。 其實從入不敷出開始是最困難的,但當你減少開支或增加收入後,對金錢的靭性跟理解慢慢出來,你會發現從儲蓄10%到20%也沒那麼困難。 投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事實上,有錢人只是金額比較大,重點還是在儲蓄率,因為大多數人還是會想一直保有現在以上的生活水準,不管一個月是花2萬或20萬。 不管你的收入多少,先想辦法擠出20~30%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吧,一開始不行的話,5%、10%也沒關係,至少你可以從倉鼠輪走出來,朝自由的道路前進。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11~10/14

圖片
  這禮拜從頭跌到尾啊,週一到四已經很慘了,禮拜五CPI一公布又是通膨超出預期,很多人說現在市場預期有機率會一次升四碼了,經濟衰退看起來是不可避免,現在就是現金為王。 等等,怎麼拉起來了,納斯達克指數從跌近300點變漲230點,一般來說超預期的CPI不是要暴跌嗎? 這段可能是很多,尤其是昨天盯盤到很晚的投資人的疑惑,同樣CPI超出預期,上次一跌到底,這次反彈一波,到底這兩次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想像一個大戶消息很靈通,可能是從各種數據提前預判到這次的CPI會超出預期,於是他提早在禮拜一或二就賣出股票。 既然都能預判CPI了,心中也會有個預期點數,賣出的當下顯時是現價高於他的預期,但又經過了兩天,尤其禮拜五一開盤又跌了近300點,很可能已經低於他預期的點數了,於是他選擇買進。 市場就像很多大戶的集合,這只是其中一個劇本,或許另一個價投派大戶是從本益比算,認為禮拜五開盤再跌有限;有個瘋狗流大戶是在看到上漲趨勢追進去的。 所以你說這幾次CPI超出預期有什麼不一樣嗎?別執著於經濟數據,你一定可以找出兩次不同的點,但未必是走勢不同的原因,主要原因可能就只是「已反應」。 不小心說了太多,這篇文章上線的當下我已經在露營的路上了,所以這周提前先上「本週大事」吧。 扣掉已經講完的周五大v,本周大概就剩三件大事:晶片禁令、台積電財報公布、中國七中全會落幕。 #1 上周公布的晶片禁令造成美股大跌,台股禮拜二才開盤就直接跌了超過500點,因為各個晶片、DRAM廠或多或少都在中國廠,上下游也可能有中國摻雜,如果美國發起狂來全禁掉,那就不只是中國的事了。 不過後續傳出台積電、三星、海力士等公司都獲得許可,取得”一年”的轄免權,至少把衝擊減少了一些,但一年後呢,如果是有限期的許可,充其量就只是緩衝,先進製程勢必得要撤出中國。 當然中國也不會只是挨打,目前雖然除了嘴炮還沒看到中國反擊,不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在忙著內政沒空而已,這也是市場一直在觀察的部分,如果真的發生也絕不會是無腦空,因為早就有在反應了。 #2 台積電法說會公布財報,受益於美元匯率,這次的毛利率高達60.4%,在電子產業景氣不好時,台積電仍然繳出漂亮的財報。 其實法說會也有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客戶庫存調整,對台積電的影響大概在2023上半年才會發生,同時也下修支本資出。 記得一月台積的破兆資本支出新聞,股價當時還在630左右啊,現...

三明治先生的股市周報-2022/10/11~10/14

圖片
  這禮拜從頭跌到尾啊,週一到四已經很慘了,禮拜五CPI一公布又是通膨超出預期,很多人說現在市場預期有機率會一次升四碼了,經濟衰退看起來是不可避免,現在就是現金為王。 等等,怎麼拉起來了,納斯達克指數從跌近300點變漲230點,一般來說超預期的CPI不是要暴跌嗎? 這段可能是很多,尤其是昨天盯盤到很晚的投資人的疑惑,同樣CPI超出預期,上次一跌到底,這次反彈一波,到底這兩次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想像一個大戶消息很靈通,可能是從各種數據提前預判到這次的CPI會超出預期,於是他提早在禮拜一或二就賣出股票。 既然都能預判CPI了,心中也會有個預期點數,賣出的當下顯時是現價高於他的預期,但又經過了兩天,尤其禮拜五一開盤又跌了近300點,很可能已經低於他預期的點數了,於是他選擇買進。 市場就像很多大戶的集合,這只是其中一個劇本,或許另一個價投派大戶是從本益比算,認為禮拜五開盤再跌有限;有個瘋狗流大戶是在看到上漲趨勢追進去的。 所以你說這幾次CPI超出預期有什麼不一樣嗎?別執著於經濟數據,你一定可以找出兩次不同的點,但未必是走勢不同的原因,主要原因可能就只是「已反應」。 不小心說了太多,這篇文章上線的當下我已經在露營的路上了,所以這周提前先上「本週大事」吧。 扣掉已經講完的周五大v,本周大概就剩三件大事:晶片禁令、台積電財報公布、中國七中全會落幕。 #1 上周公布的晶片禁令造成美股大跌,台股禮拜二才開盤就直接跌了超過500點,因為各個晶片、DRAM廠或多或少都在中國廠,上下游也可能有中國摻雜,如果美國發起狂來全禁掉,那就不只是中國的事了。 不過後續傳出台積電、三星、海力士等公司都獲得許可,取得”一年”的轄免權,至少把衝擊減少了一些,但一年後呢,如果是有限期的許可,充其量就只是緩衝,先進製程勢必得要撤出中國。 當然中國也不會只是挨打,目前雖然除了嘴炮還沒看到中國反擊,不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在忙著內政沒空而已,這也是市場一直在觀察的部分,如果真的發生也絕不會是無腦空,因為早就有在反應了。 #2 台積電法說會公布財報,受益於美元匯率,這次的毛利率高達60.4%,在電子產業景氣不好時,台積電仍然繳出漂亮的財報。 其實法說會也有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客戶庫存調整,對台積電的影響大概在2023上半年才會發生,同時也下修支本資出。 記得一月台積的破兆資本支出新聞,股價當時還在630左右啊,現...